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巨结肠 > 临床检查

巨结肠


1﹒临床表现
生后胎粪排出延迟,90%以上患儿生后24小时内无胎粪,继而出现顽固性便秘和腹胀。经肛门指诊感到直肠痉挛,至壶腹部空虚不能触及大便,灌肠后有大量胎粪及气体呈爆炸式

1﹒临床表现
生后胎粪排出延迟,90%以上患儿生后24小时内无胎粪,继而出现顽固性便秘和腹胀。经肛门指诊感到直肠痉挛,至壶腹部空虚不能触及大便,灌肠后有大量胎粪及气体呈爆炸式排出,症状即可缓解,以后又反复出现,应考虑本病,常伴营养不良及食欲减退。
2﹒X 线检查
新生儿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结肠梗阻,肠腔普遍扩张胀气,有多数液平面及呈弧形扩张的肠袢,可看到扩张的降结肠,直肠不充气,表现为盆腔空白。钡灌肠为主要的诊断方法。可见直肠、乙状结肠远端细窄,结肠壁的结肠袋形消失,变平直,无蠕动,有时呈不规则锯齿状。乙状结肠近端及降结肠明显扩张,肠腔扩大,袋形消失,蠕动减弱。移行段多呈猪尾状,蠕动到此消失。24小时后再观察,结肠内仍有较多的钡剂存留。钡剂灌肠目的是显示痉挛段及其上方的扩张段,因此确认扩张段即可,不要过多灌入钡剂继续向上检查,以免加重患儿腹胀及其危险。新生儿期由于近端结肠尚未扩张,不易与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作对比,因此约有20%病例不能确诊。
3﹒直肠活体检查
①直肠肌层活检:需在全麻下取直肠壁肌层活检,取材高度新生儿在齿状线上方至少2c m,证实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即可诊断巨结肠,准确率为98%。虽可靠但新生儿因肛门狭小、直肠壁薄、操作不便;节细胞有时为未成熟型,不易辨别;手术易发生穿孔、感染等并发症。②直肠黏膜活检:仅吸取一小块黏膜。该法简单、安全可靠。检查方法有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学检查主要用HE 染色判断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的有或无,该法不准确;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组织化学法,可见到大量增粗的乙酰胆碱酯酶神经纤维(正常呈阴性反应)。用此法诊断安全,正确率达96%。新生儿期因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低,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准确性高,但试剂昂贵,目前尚不是常规诊断方法。有报道采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法,无一例误诊。
4﹒直肠内测压检查
正常情况下,直肠内压力为1.17kPa(12c mH2O)左右,当直肠壁受到直肠内容物膨胀刺激时,产生肛内括约肌反射性松弛,肛管内压力随之下降。巨结肠患儿当直肠扩张时不出现直肠肛管松弛反射,内括约肌痉挛持续存在,直肠肛管内压力增高。采用双腔管,顶端为直肠气球,间隔2c m 处为内括约肌气球,连接测压装置。先清洁灌肠,使直肠空虚,将双腔管放入肛门,充气入气囊。正常小儿可看到肛门管的收缩波,2~3秒后内括约肌压力下降。患儿不出现此现象,反而升高。生后12天以内直肠内括约肌尚未完全建立,故只适用于12天以后的新生儿,尤其适用于短段型者。确诊率超过90%。
5﹒肌电图检查
将电极放入肛门直肠腔内测肠肌波形,正常为慢波和峰波(肠壁锋电位)。患儿波形低矮、光滑、缺少锋电位。方法简便,无痛苦,可反复检查,可作为病例筛选和诊断的参考资料。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