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旅行者腹泻 > 典型症状

旅行者腹泻

细菌性肠炎的潜伏期一般是2~3天,原虫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稍长(表31‐5)。临床常根据潜伏期内发病(在国外或归国后)而诊断为旅行者腹泻,由于非经典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对未在潜伏期内发病者不
细菌性肠炎的潜伏期一般是2~3天,原虫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稍长(表31‐5)。临床常根据潜伏期内发病(在国外或归国后)而诊断为旅行者腹泻,由于非经典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对未在潜伏期内发病者不能否定旅行者腹泻或输入性感染。
表31‐5 代表性旅行者腹泻(输入性肠道感染)的潜伏期
旅行者腹泻的临床症状随病因而异。仅有呕吐的如金葡菌、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以及某些病毒性胃肠炎,因潜伏期短而极少在旅游归国者中见到。海滨旅游常生食海鱼,偶可感染异尖线虫、假新地线虫,因幼虫侵袭胃肠粘膜而引起较长时间的呕吐和腹痛。水泻是最常有的症状,病原体中占绝大多数的是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其次是诺沃克样病毒、星状病毒、嵌杯状病毒引起的胃肠炎,约10%~20%的病人伴发呕吐。存放变质食物中如有蜡样芽胞杆菌或产气荚膜梭菌释放的毒素,进食后常发生剧烈但短暂的水样腹泻。在流行区归来的旅游者发生大量水样腹泻,要高度警惕O1 型或O139 型霍乱,务必及时诊断和报告防疫部门。进食海产品旅游者尚可感染副溶血弧菌和其他弧菌、气单胞菌。
大便带脓血粘液,或镜检多脓细胞的,则为炎症性腹泻,其典型疾病是细菌性痢疾。但类似症状尚可出现在空肠弯曲菌、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毗邻单胞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等感染。少数热带或亚热带国家尚流行阿米巴病,常因不慎进食污染蔬菜感染,旅行归来出现大便带果浆样血便的慢性腹泻,可大便镜检甚少白细胞。部分归国旅行者发生较长时期(二周以上)的腹泻,其原因很多(表35‐6),某些细菌、原虫和蠕虫感染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贾第虫病是其中常见疾病,有腹胀、多屁、营养不良、不规则腹泻等。Cyclospora cayetanen sisj 是最近被认识的原虫,去中、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一些国家的旅游者中都发现其感染。在尼泊尔研究的一组病例,其病程迁延7周左右,除腹泻外尚有食欲不振、疲惫不堪、体重下降等。还有一部分慢性腹泻病例,尽管曾有过旅行者腹泻病史,最后确诊为非感染性疾病。
表31‐6 旅行者或移居国外后长期腹泻的病因
在旅行者发生的食物源性疾病中,还有一些伴发神经系统症状的情况,可引起旅行者惊恐。其中以拉美鱼肉毒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著称于旅游界。患者在进食某些海鱼后发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疼,继而有感觉异常、肌痛、头节痛,以及‐阵冷‐阵热和牙齿脱落感等感觉异常。此等症状可持续数天到数月。进食某些贝类也可发生神经毒性贝类中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经5分钟到4小时的潜伏期后出现口、唇、脸、指等部位的感觉异常,继而有发音困难、口吃、肌无力、呼吸困难。这些症状虽令人害怕,但一般并不严重。比较严重的旅行者食物源性疾病是肉毒中毒(botulism)。因其潜伏期长(1~7天),常在旅行者归国后发病,有发音困难、咽下困难、视力模糊、口干、复视等;约50%病例在起病前有过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进食家庭制作或未获注册的罐头食品,以及品尝经发酵制成的鲸油、海豹食品等是患此病的根源。
患过一些病毒或细菌性腹泻后,极个别病人可发生格林‐巴利综合征。近年来,发现此征以空肠弯曲菌感染者为最多,常发生在腹泻后的5~15天内,表现为进展极为迅速的一侧下肢麻痹,继而另一侧也发生弛缓性麻痹。严重者麻痹波及呼吸肌,以致不能自主呼吸而需用人工机械呼吸。发病机制可能是空肠弯曲菌的某些血清型的抗原与神经系统髓素蛋白相同或相似,激发自身免疫机制而引起脱髓鞘病变。此外,O157∶H7 大肠埃希菌感染引起的溶血尿毒综合征;病毒性肠炎继发Reiter 综合征;以及空肠弯曲菌、痢疾杆菌、肠炎耶尔森菌引起反应性关节炎等,偶尔也可在旅行者腹泻患者归国后发病。临床遇到此等病例应询问旅行腹泻病史。


一、症状
引起旅行者腹泻的病原体可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两类。霍乱、ETEC、EAEC、病毒及引起食物中毒的大多数细菌多属于非侵袭性病原体,由于病原体为非侵袭性,多无组织学变化,其感染主要在小肠,故其临床特征是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无发热或明显腹痛,腹泻为水样便、量多,不伴有里急后重,易导致失水与酸中毒,大便内无炎性细胞,病程一般较短。侵袭性病原体所致腹泻,肠道病变明显,可排出炎性渗出物,主要累及结肠。其临床特征是全身毒血症状较明显,有发热、腹痛和里急后重,腹泻多为黏液血便,或血性水便,便次多而量少。大便镜检时有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弥漫性充血性炎症及浅表溃疡等。志贺菌、沙门菌、EIEC、产气荚膜杆菌、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和某些特殊的病毒性腹泻等均属此类型。
同一种病原体可有多种腹泻的发病机制参与,故其临床表现可重叠出现或先后出现。
旅游者腹泻经常发生于逗留在外埠的早期阶段。在热带地区,有62%病人发生在1周内,并以第3天发病率最高。
旅游者腹泻多为自限性,腹泻期通常短暂,在热带发生腹泻者的55%和北美的65%病人均在48h内停止腹泻,而在亚热带波动于42%~61%,所有热带旅游者腹泻期平均为(3.6?0.1)天(中间值为2.3天),而排稀便之平均期为(2.9?0.3)天(中间值为2天),不同地区间无显著差异。在北美,腹泻期平均为(2.9?0.5)天(中间值为1.8天)。以上数值均指经各种治疗处理后的结果。在热带发生腹泻的3554名中有918名(26%)未经治疗,其平均病程为(4.1?0.2)天(中间值为2.4天)。年龄较大者腹泻期显著缩短,30岁及以下者病期4.0~4.2天,30~39岁者为3.6天,39岁以上者病期为2.9~3.2天。而且主要表现在热带地区,病程较短者发病也较迟,性别或既往热带旅游史对其并无显著影响。
在临床上,如以腹泻次数作为来衡量其严重程度的话,旅游者腹泻通常较轻。75%以上的热带旅游性腹泻患者,每天腹泻不超过5次。热带地区为(4.6?0.1)次,北美为(3.6?0.2)次。年龄间无差别。女性略多于男性。在同一地区旅游次数和旅游性质对腹泻次数无明显影响。而且在热带地区腹泻次数与病程长短之间未见显著相关性。水样便与不成形便仅提示后者往往出现在轻症患者而已。在妇女中和发病较高地点的腹泻患者,其腹绞痛症状发生率较高。探险性旅行者发生腹泻时伴有较多的发热症状。
临床上,排稀便并不单纯是功能性紊乱,其在症状上和病期上均与轻型旅游者腹泻相类似而无法加以区分。至于各地腹泻发病率、发病时间和病程长短上的差异,以及伴随症状,均与其特异的病原体有关。
血样泻见于10%~15%的旅行者腹泻病例。发热和腹痛常伴有痢疾,但对病因诊断来说指导意义不大。便溏、量少,并有黏液和血,这是主要侵袭结肠和远端回肠的痢疾性微生物的典型表现。尽管血样泻强烈提示存在侵袭性微生物(如空肠弯曲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等),但在此类感染中并非一成不变,故不同病因间的临床差异是不可靠的。
持续性腹泻在旅行者中并不多见。如有发生可考虑蓝氏贾第鞭毛虫病、隐孢子虫病、环孢子虫病,可能还有类圆线虫病。持续性腹泻经彻底的检查后如仍未检出肠道病原体,则可能系由热带口炎腹泻引起。这种病通常见于到印度次大陆、东南亚部分地区和加勒比地区旅行的人员。在非洲极罕见。现已证实感染后可发生肠激惹综合征,并可在一次感染性事件发生后持续数月之久。多数为急性发病,但可能持续很久。
二、诊断
根据患者旅游地的流行病学史、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易于做出临床诊断。同时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注意寻找病因。
1.DT的诊断程序
(1)准确收集流行病学资料:
①询问患者腹泻前饮食、饮水、起居与用药情况。
②了解患者既往疾病、大便习惯、工作及环境情况。
③查明患者所在地相同、同饮食者腹泻流行病学史。
④了解当地循环的致病菌谱、流行菌(毒)株和群体免疫状况。
(2)客观认识临床征象:重点把握下列临床资料:
①腹泻的起病方式与病程经过。
②腹泻的频率、性状及时间规律。
③腹泻的伴随症状与体征。
④腹部体征包括压痛、反跳痛、肠鸣音等。
⑤患者全身状况包括神志意识、血压、脉搏与皮肤弹性。
(3)合理选择辅助实验室检查:临床医生必须亲自并仔细地肉眼观察以了解腹泻患者的粪便性状与变化,而不是仅凭化验报告,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粪便性状可决定病变部位:水样便,无里急后重,病变多在小肠;黏液便,病变多在结肠;黏液带果酱色血便,病变多在上段结肠;桃花红样脓血便,病变多在下段结肠;粪便表面带血或伴明显里急后重,病变多在直肠或末端结肠。粪便性状也可判断病变性质:水样便,无炎性细胞,病变多为非侵袭性;黏液脓血便,炎细胞甚多,病变多为侵袭性。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