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肝脓肿 > 临床检查

肝脓肿

1.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尤以细菌性肝脓肿明显可达(20~30)×10/L,阿米巴肝脓肿粪中偶可找到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中抗阿米巴抗体,可帮助确定脓肿的性质
1.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尤以细菌性肝脓肿明显可达(20~30)×10/L,阿米巴肝脓肿粪中偶可找到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中抗阿米巴抗体,可帮助确定脓肿的性质,阳性率为85%~95%。
2.肝穿刺
阿米巴肝脓肿可抽出巧克力色脓液;细菌性可抽出黄绿色或黄白色脓液,培养可获得致病菌。脓液应做AFP测定,以除外肝癌液化。
3.卡松尼皮试
可除外肝包虫病。
4.X线检查
可见右侧膈肌抬高,活动度受限,有时可见胸膜反应或积液。
5.B型超声波检查
对诊断及确定脓肿部位有较肯定的价值,早期脓肿液化不全时需与肝癌鉴别。
6.CT检查
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清楚、密度不均的低密区,内可见气泡。增强扫描脓腔密度无变化,腔壁有密度不规则增高的强化,称为“环月征”或“日晕征”。

主要需与肝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等鉴别。
肝脓肿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同一病例不同部位因病变阶段不同,表现也各异。加之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本病的临床表现趋于不典型,易与其他病变混淆。一般来说,肝脓肿具有炎症的演变规律,根据其阶段不同,脓腔形成的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CT表现。普通平扫CT检查虽有一定的准确性,但不能全面反映脓肿各期的病理改变,也无特异性;螺旋CT多期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充分反映了肝脓肿的病理变化,也为不典型肝脓肿的准确诊断提供了客观影像学依据。
CT平扫肝脓肿常呈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大小不等,边界不清,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更低密度液化坏死区。病灶内出现气体或气液平面高度提示肝脓肿,但出现的几率不高。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具有以下特征性表现:
1. 灶周正常肝组织出现高灌注现象,表现为动脉期斑片状或楔形强化区;病理上为脓肿周围肝组织炎症充血,血流增加。有时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及肝转移瘤也可出现这一征象,但高灌注征象结合其他CT征象及临床资料对肝脓肿的诊断还是具有相当价值。
2. 病灶周边和(或)内部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环状强化,称为“环征”或“靶征”,可以是单环、双环或三环。单环代表脓肿壁,周围水肿带不明显;双环代表脓肿壁周围还有水肿带;三环代表除水肿带外,脓肿壁有两层结构,内层由炎性组织构成,外层为纤维肉芽组织(与本例表现相同)。多房脓肿增强后可见分隔及细小脓肿壁强化,呈“簇状征”或“花瓣征”,反映了脓肿形成初期或多个脓肿融合,或化脓性炎症破坏后的增生反应。持续强化的特点可以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
3. 延迟期脓肿壁、分隔及水肿带均呈等密度,只有中心液化坏死区始终呈低密度,整个病灶范围缩小,轮廓清晰,具有特征性。延迟期强化是由于脓肿炎性肉芽组织内造影剂缓慢向外渗透而廓清较慢所致,“病灶缩小征”反映了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不完全液化残存肝组织的炎症反应(图2-27)。
图2-27 男性,28岁,以腹痛、高热入院,肝脓肿
A. CT平扫示肝左叶可见不规则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更低密度灶;B~D. 病灶于门静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液化坏死区;动脉期:斑片状强化;门脉期:“花瓣征”;延迟期:“病灶缩小征”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