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慢性宫颈炎 > 发病原因

慢性宫颈炎

常因急性宫颈炎治疗不彻底,病原体隐藏于宫颈黏膜内形成慢性炎症,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慢性宫颈炎的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及厌氧菌。目前沙眼衣原体及淋
常因急性宫颈炎治疗不彻底,病原体隐藏于宫颈黏膜内形成慢性炎症,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慢性宫颈炎的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及厌氧菌。目前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宫颈炎亦日益增多。此外,一些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也已成为常见病原体。
1. 宫颈糜烂(cervical erosion)
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为宫颈糜烂。目前,西方国家已废弃宫颈糜烂这一术语,而改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columnar ectopy),并认为其不是病理改变,而是宫颈生理变化。我国对该名称尚未达成共识,故在此仍沿用宫颈糜烂一词,且专指病理炎性糜烂。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表现,糜烂面呈局部细小颗粒状红色区域,其边界与正常宫颈上皮的界限清楚,甚至可看到交界线呈现一道凹入的线沟,有的糜烂可见到毛细血管浮现在表面上,表现为局部慢性充血。镜下见黏膜下有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间质有小圆形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根据糜烂面外观和深浅常分为3种类型:①单纯型糜烂:糜烂面仅为单层柱状上皮覆盖,浅而平坦,外表光滑;②颗粒型糜烂:由于腺体和间质增生,糜烂表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③乳突型糜烂:糜烂表面组织增生更明显,呈乳突状。根据糜烂区所占宫颈的比例可分为三度:①轻度糜烂: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以内;②中度糜烂:糜烂面积占宫颈的1/3~2/3;③重度糜烂:糜烂面积占宫颈的2/3以上。
宫颈糜烂愈合过程中,柱状上皮下的基底细胞(储备细胞)增生,最后分化为鳞状上皮。邻近的鳞状上皮也可向糜烂面的柱状上皮生长,逐渐将腺上皮推移,最后完全由鳞状上皮覆盖而痊愈。糜烂的愈合呈片状分布,新生的鳞状上皮生长于炎性糜烂组织的基础上,故表层细胞极易脱落而变薄,稍受刺激又可恢复糜烂,因此愈合和炎症的扩展交替发生,不容易彻底治愈。
2. 宫颈肥大(cervical hypertrophy)
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宫颈组织充血、水肿,腺体和间质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增厚,导致宫颈肥大,但表面仍光滑,严重者较正常宫颈增大1倍以上。
3. 宫颈息肉(cervical polyp)
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并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一个或多个息肉,直径在1cm左右,色红,舌形,质软而脆,血管丰富易出血,蒂长短不一,蒂根附着于宫颈外口或颈管壁内。镜检特点为息肉表面被柱状上皮覆盖,中心为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的结缔组织。息肉的恶变率不到1%,但极易复发。
4. 宫颈腺囊肿(Naboth cysts)
宫颈糜烂愈合过程中,宫颈腺管口被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腺管口堵塞,导致腺体分泌物排出受阻,液体潴留而形成囊肿。检查时见宫颈表面突出数毫米大小青白色囊泡,内含无色黏液。
5. 宫颈管内膜炎(endocervicitis)
炎症局限于宫颈管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宫颈口充血,有脓性分泌物,而宫颈阴道部外观光滑。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