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 发病原因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内分泌因素:
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缺乏造成骨质疏松,男性则为性功能减退所致睾酮水平下降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特别多见,卵巢早衰则使骨质疏松提前出现,提示雌激素减少是发生骨质疏松重要因素,绝经
1.内分泌因素:
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缺乏造成骨质疏松,男性则为性功能减退所致睾酮水平下降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特别多见,卵巢早衰则使骨质疏松提前出现,提示雌激素减少是发生骨质疏松重要因素,绝经后5年内会有一突然显著的骨量丢失加速阶段,每年骨量丢失2%~5%是常见的,约20%~30%的绝经早期妇女骨量丢失>3%/年,称为快速骨量丢失者,而70%~80%妇女骨量丢失<3%/年,称为正常骨量丢失者,瘦型妇女较胖型妇女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并易骨折,这是后者脂肪组织中雄激素转换为雌激素的结果,与年龄相仿的正常妇女相比,骨质疏松症患者血雌激素水平未见有明显差异,说明雌激素减少并非是引起骨质疏松的惟一因素。
2.遗传因素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以白人尤其是北欧人种多见,其次为亚洲人,而黑人少见,骨密度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骨密度值主要决定于遗传因素,其次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营养因素:
已经经发现青少年时钙的摄入与成年时的骨量峰直接相关,钙的缺乏导致PTH分泌和骨吸收增加,低钙饮食者易发生骨质疏松,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骨基质的矿化受损,可出现骨质软化症,长期蛋白质缺乏造成骨机制蛋白合成不足,导致新骨生成落后,如同时有钙缺乏,骨质疏松则加快出现,维生素C是骨基质羟脯氨酸合成中不可缺少的,能保持骨基质的正常生长和维持骨细胞产生足量的碱性磷酸酶,如缺乏维生素C则可使骨基质合成减少。
4.废用因素:
肌肉对骨组织产生机械力的影响,肌肉发达骨骼强壮,则骨密度值高,由于老年人活动减少,使肌肉强度减弱,机械刺激少,骨量减少,同时肌肉强度的减弱和协调障碍使老年人较易摔跤,伴有骨量减少时则易发生骨折,老年人患有脑卒中等疾病后长期卧床不活动,因废用因素导致骨量丢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1)内分泌紊乱
1)雌激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见于绝经后妇女,说明雌激素减少是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孕激素:孕激素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的生成作用。因此应用孕激素可以治疗骨质疏松症。
3)甲状旁腺激素:它对多种骨细胞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促进骨吸收,抑制骨形成。
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70岁以上老人,甲状旁腺激素约半数可为中青年人的2~3倍,6%的人甚至高达4倍。
4)降钙素:降钙素可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受体,使细胞内钙离子转入线粒体,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大单核细胞变为破骨细胞,从而减少骨吸收;能调节钙代谢,维持骨代谢稳定并预防过度骨吸收;可明显抑制由甲状旁腺素诱发的骨吸收。
5)1,25(OH)2D3(胆钙化醇):老年人血中1,25(OH)2D3浓度降低,导致小肠对钙的吸收功能下降,钙吸收减少,血钙降低,可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吸收增加。钙吸收减少,骨吸收增加,导致骨量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症。
6)睾酮:睾酮缺乏可引起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减少降钙素的分泌,并使1,25(OH)2D3的合成受损。
7)骨代谢局部调节因子:可影响骨代谢及骨重建过程,而使骨形成—骨吸收耦联丧失平衡,导致骨量减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与这种调控机制障碍有关。它们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前列腺素(PG),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化生长因子(TGF)。
(2)钙代谢异常
1)青春期钙摄入减少,导致骨量最大峰值降低,增加日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
2)随着年龄的增长,钙吸收明显下降,当钙吸收量低于钙排泄量,出现负钙平衡,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
3)当钙摄入不足时,由于需要维持机体平衡,不得不释出骨钙,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骨质疏松症。
(3)活动减少: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增龄性肌力减退,对骨骼的机械刺激降低,是骨量丢失的重要因素。
(4)不良嗜好
1)吸烟:吸烟能促进绝经前妇女雌激素代谢无活性形式的变化,使血中雌激素减少,能促进肝脏内雌激素非活性型的二羟雌激素产生。这种相对的雌激素缺乏状态在青少年时代就会影响最大骨量,并成为绝经期提早到来的原因。
2)嗜酒:嗜酒可破坏成骨细胞功能,导致钙代谢紊乱,可使睾酮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可导致营养不良,钙吸收不足。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