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 预防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
(一)基础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
(1)均衡饮食,多食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食品。
(2)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
(3)避免嗜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4)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5)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钙剂:我国营养协会推荐成人每日钙摄入量800mg(元素钙)为获得理想骨峰值的适宜剂量;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钙摄入可减缓骨的丢失,改善骨矿化。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钙剂应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钙剂选择要考虑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2)维生素D:对促进钙的吸收,对骨骼健康、维持肌力、降低骨折风险有益。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吸收,引起和加重骨质疏松。成年人推荐剂量200IU/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和吸收障碍,故推荐剂量为400~800IU/d。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剂量应该为800~1200IU/d,还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可检测25(OH)D血浓度。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建议老年人血清25(OH)D水平等于或高于30ng/ml(75nmol/l)以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二)药物干预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考虑药物治疗:
1﹒确诊骨质疏松者(骨密度示T值≤-2.5者),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2﹒骨量低下者(骨密度示-2.5<T值≤-1.0),并存在一项以上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3﹒无骨密度测定条件时,已发生过脆性骨折或OSTA筛查为高风险,也需要考虑药物治疗。
(三)抗骨质疏松药物
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有多种,作用机制有所不同。或以抑制骨吸收为主,或以促进骨形成为主,也有一些多重作用机制的药物。临床上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判断包括是否能提高骨量和骨质量,最终降低骨折风险。
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双膦酸盐是焦磷酸盐的稳定类似物,其特征是含有P‐C‐P基团,双膦酸盐与骨骼羟磷灰石有高亲和力的结合,特异性地结合到骨转化活跃的骨细胞表面上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

1、宜供应充足的钙质。要常吃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如排骨、脆骨、虾皮、海带、发菜、木耳、桶柑、核桃仁等。
2、宜供给足够的蛋白质,可选用牛奶、鸡蛋、鱼、鸡、瘦肉、豆类及豆制品等。
3、宜供给充足的维生素D及C,因其在骨骼代谢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应多吃新鲜蔬菜,苋菜、雪里蕻、香菜、小白菜,还要多吃水果。
4、忌辛辣、过咸、过甜等刺激性食品。
5、禁烟酒。


如果您有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您应该采取措施帮助您的骨骼保持健康。这些措施包括:
有规律的锻炼;
健康饮食——多吃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
每天服用含10微克维生素D的补充剂;
改变生活方式——比如戒烟,减少饮酒。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