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 临床检查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骨矿物质指标
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多正常,尿钙、磷多正常或偏高。
2.骨形成指标
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有条件的可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特异性更好。
3.
1.骨矿物质指标
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多正常,尿钙、磷多正常或偏高。
2.骨形成指标
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有条件的可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特异性更好。
3.骨吸收指标
空腹2h 尿钙/肌酐比值,尿羟脯氨酸/肌酐比值,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有条件的可测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
骨形成及骨吸收指标均增高示高转换型,均正常或降低示低转换型。分型有助于药物选择及动态观察。
4.放射学检查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松质骨和皮质骨均可累及。松质骨病变出现较早,椎体几乎全为松质骨所构成。常用的X 线检查部位包括脊柱、骨盆、股骨颈、腕部及颅骨。早期表现为骨小梁减少、变细和骨皮质变薄,晚期椎体骨小梁结构模糊不清,骨小梁呈稀疏格子状。为维持骨的支持作用,沿应力线排列,上下垂直骨小梁比较明显,呈栅栏状。单纯X 线检查对诊断早期骨质疏松症意义不大,只有当骨量丢失至少达30%~50%时,X 线片上才呈现上述骨质疏松表现。
5.骨密度测量
骨量和密度测定是最重要的检测方法。骨量和密度是影响骨强度的重要因素。常用的方法有双光子吸收骨密度测定,可测定外周软组织较厚的骨骼如腰椎和股骨。骨密度与同年龄、性别、种族的正常人相比,可作为预测骨折的指标。双能X 线吸收骨密度测定用软X 线能源代替放射活性光子源,进一步减少了放射量,其适应证与双光子骨密度仪相似。
定量体层扫描提高了测量的精密度,可测量较小的骨内小梁骨体积,并可选择性地测量某一部分的骨密度,如小梁骨或皮质骨。双能定量CT 可减少此误差,但又增加了射线暴露量和降低了机器的精确度。超声骨密度测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骨密度测定方法,其优点是无创无射线辐射、方便,但只能做表面骨如髌骨和跟骨,也可做桡骨和胫骨。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一般为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健康人平均骨峰值的2个标准差。
6.骨活检和骨计量学检查
因此检查属创伤性,一般不作常规检查用。
骨计量学检查或定量组织形态测量能观察骨代谢及骨量的细微改变。一般多自髂骨横向取材,常用部位距髂前上棘后方及下方各2c m 处,可同时得到两层皮质骨及其中间的小梁骨,可以帮助鉴别其他骨代谢疾患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软化、多发性骨髓瘤或转移瘤。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特别是年龄、性别和非暴力性骨折史)和骨密度检查,同时排除骨形成刺激剂,包括活性维生素D、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等。

1﹒内分泌代谢疾病
根据需要,选择必要的生化或特殊检查逐一排除。甲旁亢者的骨骼改变主要为纤维囊性骨炎,早期可仅表现为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症,测定血PT H、钙、磷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可予鉴别,如仍有困难可行特殊影像检查或动态试验。其他内分泌疾病因表现较明显,鉴别不难。
2﹒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肿瘤的骨损害有时可酷似骨质疏松症,此时有赖于血PT H、PT H相关肽、肿瘤特异标志物或骨扫描等鉴别。
3﹒青少年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症
常见于成骨不全、甲亢、高泌乳素血症和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缺乏症、青春期发育延迟、Turner综合征、神经性厌食等。成骨不全的骨损害特征是骨脆性增加,多数是由于Ⅰ型胶原基因缺陷所致,其临床表现依缺陷的类型和程度而异,轻者可仅表现为骨质疏松症而无明显骨折,必要时要借助X线照片、生化标志物测定或Ⅰ型胶原蛋白基因突变分析鉴别。
在排除各种继发性因素后,对病因未明者可诊断为特发性青少年低骨量与骨质疏松症。
4﹒其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在临床上,有时原发性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也可同时或先后存在,如老年人可两者并存。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