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急性心肌梗死 > 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

1、一级预防措施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两种情况:
(1)健康教育:对整个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习惯,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2)控制高危因素:针对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以及有家族史等情况,给予积极处理,当然,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是可以控制的,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等;而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等,处理方法包括选用适当药物持续控制血压,纠正血脂代谢异常,戒烟限酒,适当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控制糖尿病等。
2、二级预防措施
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内容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包含了一级预防的内容,也即要控制好各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第二方面,采用已经验证过有效的药物,预防冠心病的复发和病情加重,目前已肯定有预防作用的药物有:
(1)抗血小板药:已有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了阿司匹林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再梗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再梗死率下降大约25%;如有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选用氯吡格雷。
(2)β受体阻滞药:只要无禁忌证(如重度心力衰竭,严重心动过缓或呼吸系统疾病等),冠心病患者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药,尤其在发生过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后;有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药,可使病死率和再梗死率降低20%~25%,可采用的药物有美托洛尔,普奈洛尔,噻吗洛尔等。
(3)ACEI:多应用于伴有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或心力衰竭者,已有许多临床试验(如SAVE,AIRE,SMILE以及TRACE等)结果证实了ACEI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病死率;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40%或室壁运动指数≤1.2,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使用ACEI,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和福辛普利等。
(4)他汀类降脂药:从4S,CARE以及新近的HPS等研究的结果显示出冠心病患者的长期调脂治疗,不但使总病死率降低,生存率提高;而且需要行冠脉介入治疗或CABG的患者数量减少,这得益于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以外的改善内皮功能,抗炎作用,影响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干扰血小板聚集,凝血,纤溶过程等功能,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等均有此作用。
另外,针对冠状动脉造影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轻度狭窄性病变而临床上尚未出现缺血症状者,尽管还不能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但应视为冠心病的高危人群,给予积极预防,也可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长期服用,并祛除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1、急性期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发病后3天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活动(包括进食)皆需专人护理。起病后1~3天,以流质饮食为主,可予少量菜水、去油的肉汤、米汤、稀粥、果汁、藕粉等。凡胀气、刺激的溶液不宜吃,如豆浆、牛奶、浓茶等。避免过热过冷,以免引起心律失常。食物中的钠、钾、镁,必须加以注意。一般应低盐饮食,尤其是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小便中常见钠的丢失,故若过分限制钠盐,也可诱发休克。因此,必须根据病情适当予以调整。
2、缓解期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发病4天至4周内,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步改为半流食,但仍应少食而多餐。膳食宜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允许进食粥、麦片、淡奶、瘦肉、鱼类、家禽、蔬菜和水果。食物不宜过热、过冷,经常保持胃肠通畅,以预防大便过分用力。3-4周后,随着病人逐渐恢复活动,饮食也可适当放松,但脂肪和胆固醇的摄人仍应控制。饱餐f尤其是进食多量脂肪)应当避免,因它可引起心肌梗死再次发作。但是,饮食也不应限制过分,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和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
3、恢复期心肌梗死
心肌梗发病4周后,随着病情稳定、其活动量的增加,一般每天热量可保持在1000千卡-1200千卡左右。足量的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利于病损部位的修复,乳类蛋白、瘦肉、类、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特别是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性质疏利通导,宜经常摄食。每天的饮食中还要含有一定量的粗纤维,以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排便费力。此外,恢复期后,应防止复发,其膳食原则还应包括维持理想体重,避免饱餐。戒烟、酒,如伴有高血压和慢性心力衰竭者应限钠。
4、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禁忌
心肌梗死患者,应忌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饮料。暴饮暴食会加重心肌耗氧,加重或诱发心肌梗死。特别是高脂饮食后,还易引起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凝血,而诱发心肌梗死。此外,还应注意少食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豆类、土豆、葱、蒜及过甜食物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浓茶、白酒、辣椒、可可粉、咖啡等。

急性心肌梗死的总病死率在5%~30%之间,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发病特点,其中半数死亡是由于心室颤动,而且往往发生在得到治疗前,到达医院后的患者中约有25%的死亡发生于最初的48h内,由于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心肌梗死的诊治水平有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现代处理方法如直接血管成形术,溶栓疗法以及药物治疗(如应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药)等措施的综合应用,住院患者病死率由原30%下降到10%左右。
在冠心病监护室(CCU)进行心电、血压、呼吸监测5~7天,病情严重者或有并发症者可延长监护时间,必要时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压和静脉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挽救病人的生命。
(一)协助治疗
治疗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限制梗死面积,缓解疼痛,防治并发症,使病人平安度过急性期,并做好康复期的指导。
1.吸氧 一般采用鼻导管法或鼻塞法,氧流量和氧浓度根据血氧监测调整。
2.镇痛 急性心肌梗死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是由于损伤的心肌持续缺血所致,剧烈疼痛可引起休克或心律失常,因此应尽早给予有效的止痛剂解除疼痛,首选吗啡。还可选择盐酸哌替啶(度冷丁),疼痛顽固不能缓解者,可用人工冬眠疗法。
3.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即使用纤溶酶激活剂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使堵塞的血管再通,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原则上应在胸痛发作3~6小时内尽早恢复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使梗死相关血管达到充分而持续地再灌注,抢救大部分濒死缺血心肌,减少梗死范围,降低死亡率。
(1)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使用链激酶前应先作皮肤过敏试验,并宜于治疗前半小时给予激素或抗过敏药物。
(2)常用的溶栓方法有静脉内溶栓和冠状动脉内溶栓。静脉溶栓治疗简便易行,费用低,易于推广,在急诊室或基层医院即可进行,常作为急性心梗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措施,目前主张“大量,早期,短时间”的静脉溶栓方案;冠脉内溶栓疗效更好,但步骤复杂而且费时,要求高,不易推广。
(3)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过敏反应等。出血多发生在穿刺部位,偶见颅内、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等。
4.抗心肌缺血药
(1)硝酸甘油:能通过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侧支循环、增加局部冠脉灌注而缩小梗死面积,缓解疼痛,降低与心肌梗死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一般采用静脉滴注,注意观察血压变化。
(2)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心肌氧的需求量,改善心肌的血流分布,限制和缩小梗死面积,降低再梗死率和病死率。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
(3)钙离子拮抗剂:能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工作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血管。常用药物有地尔硫、维拉帕米等。
5.促进心肌能量代谢药物的治疗
(1)极化液(GIK)或镁极化液(Mg‐GIK):因心肌细胞缺血坏死,使细胞内明显失钾,心肌细胞低钾常伴有低镁,故应用镁离子后可激活细胞膜上的Na+‐K+‐ATP 酶,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恢复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及细胞的电生理,减少心律失常,并促使心电图上抬高的ST 段回到等电位线。此外,GIK 或Mg‐GIK 还可以促进心肌摄取或代谢葡萄糖,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促进心肌能量代谢,改善心功能。
(2)辅酶Q10(COQ10):可纠正心肌细胞COQ10的缺乏状态,促进心肌氧化磷酸化,此外还具有缩小梗死面积和抑制缺血后心肌酶学升高的作用。
(3)1,6‐二磷酸果糖(FDP):能增加细胞内ATP 浓度,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恢复细胞膜的极化状态,还有益于心肌能量代谢。
6.抗凝治疗 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存在高凝状态,目前主张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防止梗死早期扩展,阻止冠脉内血栓向近端延伸,预防再梗死,降低死亡率,防止外周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肺动脉栓塞等。
常用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注意监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7.抗血小板药物 目前已证实抗血小板药物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再梗死率及死亡率。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抵克力得)等。
8.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
9.冠状动脉搭桥术(简称CABG)适用于PTCA 失败并有持续性心绞痛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左主干或三支血管病变伴有梗死后心绞痛等。
(二)减轻疼痛不适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多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而疼痛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肌缺氧加重,促使梗死范围扩大,易发生休克和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迅速止痛极为重要。
1.吗啡是解除急性心肌梗死疼痛最有效的药物,5~10mg 皮下注射,或2~5mg 静脉注射,必要时15~30分钟重复。但吗啡有一定的副作用,应用时应小心谨慎,用药后注意观察血压、呼吸、脉搏。
(1)吗啡的扩张血管作用可引起低血压,须监测血压变化。
(2)吗啡抑制呼吸,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者慎用,如发生呼吸抑制则用纳洛酮对抗。
(3)吗啡兴奋迷走神经导致心动过缓,此副作用可通过减少用量及应用阿托品而减轻。
(4)应用吗啡后应加床栏,防止发生坠床等意外。
2.吸氧 可提高血氧张力,减轻呼吸困难、胸痛和发绀,而且有利于梗死边缘区缺血心肌的氧供,限制梗死面积的扩大,对减轻焦虑、恐惧也有效。多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和浓度根据血氧监测调整。
3.度冷丁 也有止痛、镇静作用。副作用为呕吐、心动过速,可用阿托品对抗。
4.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及降低心肌耗氧量达到止痛目的,应用过程中应注意血压变化。
5.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
6.病人体位一般采取半坐卧位、平卧位,尽量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探视,有计划地护理病人,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以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三)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严密监测并记录病人的症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时发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保证静脉输液通畅。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材,如除颤器、呼吸机、心电图机等,配合医生进行有效的抢救。
(四)休息和活动
第1~3天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大小便、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第3~6天,鼓励病人每小时深呼吸和屈伸两足数次,还可作些轻缓的四肢主动与被动活动。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病情严重有并发症的患者卧床休息时间需延长,详见健康教育。
(五)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有焦虑、恐惧、抑郁、发怒等表现,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病人提出问题时,耐心倾听,给予清楚的解释,并告之病情的正向变化,多关心询问病人的自觉症状,以周到的生活护理和亲切的态度安慰病人。对病人进行冠心病知识教育,解释监护仪的使用及其治疗情况,并与家属取得联系,给予情感支持,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六)排便护理
保持大小便通畅,对于老年男性伴有前列腺肥大者,尽可能让患者站或坐在床边解小便,尽量避免插导尿管。由于卧床休息、进食减少、使用吗啡等药物均易引起便秘,而排便用力易诱发心力衰竭、肺梗死甚至心脏骤停,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必须加强排便护理。护理人员应了解病人日常的排便习惯、活动及用药情况,并记录排便的形态,适当增加病人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每日顺肠蠕动的方向按摩腹部数次,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排便时尽量为病人提供隐蔽的条件,给予充足的时间,嘱病人排便时不要太用力,可遵医嘱使用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必要时灌肠。
(七)记录出入水量
密切监测出入水量对维持体液平衡、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八)健康教育
1.活动与休息
(1)心肌梗死后的活动:急性心肌梗死后第1~3天需绝对卧床休息,无并发症者第3天后可在床上坐起,一天数次,每次10~15分钟,并可在床旁使用便盆,1周后可在床边走动,以不出现症状为限。指导过程中向病人说明疾病的康复过程,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荷、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但不允许病人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因为长期限制活动,病人对立位不能耐受而使心肌功能受到抑制,并有促进肺不张和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而适当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心肌梗死的康复。但对病情严重有并发症者应延长卧床时间,直至并发症得到控制,病情稳定7天后,再按上述原则逐步增加活动量。
一般说来,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住院14~28天出院,有并发症者的住院时间适当延长,而恢复正常生活至少需要3个月时间。
(2)急性心肌梗死康复后锻炼:重点是掌握运动强度,进行合适的锻炼。
1)运动时注意事项:①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②运动前要有心理和体力上的适应准备阶段,避免情绪激动;③饱餐和饭后不宜立即运动,最好的运动时间是餐后2小时,运动前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④运动后不要马上洗热水澡,因为广泛的血管扩张使心肌供血相对减少,易诱发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
2)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减缓或停止活动:①胸痛、胸闷;②呼吸困难;③头昏,心慌,大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④身心疲劳,虚弱。
(3)心肌梗死后性生活:心肌梗死康复后可以过性生活,但应节制,尤其是大面积心梗伴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要在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缓慢进行。指导病人进行性生活前含服硝酸甘油,向病人及其配偶介绍病情,鼓励夫妻之间全面感情交流,说明性生活的限度及可能的后果。性交时,若发生胸闷、头晕、心悸、精神恍惚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性生活。有下列情况者应禁止性生活:①近半年内发生心肌梗死者;②近日来频发心绞痛者;③在太热、太冷及陌生的环境里应避免性生活;④在过饱、焦虑、疲劳时应避免性生活。
2.饮食指导
(1)最初几天采用低热量饮食,进食流质,减轻心脏负担,后改为半流质,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防止过饱。
(2)禁烟,少饮酒。
(3)膳食宜平衡,注意补充蛋白质。
(4)低盐饮食。
(5)避免过冷、过热、过量和刺激性食物,不饮咖啡、浓茶。
(6)有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应摄取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
3.服药指导
向病人说明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让病人理解用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达到药物治疗的最大效应。
4.预防心肌梗死的复发
(1)积极治疗梗死后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2)进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防止过饱。
(3)戒烟,避免大量饮酒。
(4)减肥,维持理想体重。
(5)适度而有规则的运动,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疲劳过度。节制性生活。
(6)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
(7)天气骤冷时避免外出。
(8)保持大便通畅。
(9)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10)胸痛不易缓解时,及时就诊。
(九)防治并发症
1.出血
与溶栓、抗凝治疗有关。轻度出血一般不予处理,重度出血停用纤溶剂、肝素及阿司匹林,如肝素过量,可用鱼精蛋白对抗,必要时输新鲜血浆,补充凝血因子。
2.心律失常
因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所致的严重心肌缺血所引起,应对病人持续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常见的心律失常及处理如下:
(1)频发室性早搏: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2)室性心动过速:可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普罗帕酮、直流电复律。
(3)心室颤动: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3.充血性心力衰竭
因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引起,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烦躁,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
防治:卧床休息,低盐饮食,限制液体入量,给予利尿剂。
4.心源性休克
因心肌梗死、心排出量急剧下降及剧烈疼痛所引起。
临床症状有血压下降、皮肤苍白、湿冷、出汗、脉快等。
防治:补充液体,迅速止痛,吸氧,选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5.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
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使收缩功能发生障碍,乳头肌断裂是由于乳头肌梗塞坏死后所致,二者均可造成二尖瓣脱垂及关闭不全。治疗原则同急性心肌梗死。
6.心室室壁瘤
主要见于左心室,发生率约为5%~20%。体检有心脏扩大、心脏搏动广泛,X 线或超声心动图可见局部反常搏动,心电图示ST 段持续升高。当内科治疗无效时宜采取手术切除。
7.心脏破裂
少见,常发生在起病一周内,多为心室游离壁的破裂,易造成心包积血、心包填塞而猝死。可行外科手术修补。

1、避免过度劳累 :尤其避免搬抬过重的物品。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2、放松精神: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
3、洗澡时要特别注意 :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