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失血性贫血 > 预防

失血性贫血

及时根治各种慢性出血的疾病
(1)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应注意膳食补充,每日数量以80克左右为宜,可选用动物肝脏、瘦肉类、蛋、奶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
(2)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含铁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肾、舌,鸭肫、乌贼、海蜇、虾米、蛋黄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发菜、香菇、黄豆、黑豆、腐竹、红腐乳、芹菜、荠菜、大枣、葵花子、核桃仁等植物性食品。提倡使用铁锅。
(3)膳食中应包括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对防治贫血有很好效果。
(4)忌饮茶,尤其是忌饮浓茶,因茶中鞣酸可阻止铁的吸收。
(5)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素食主义等。

1﹒一般护理
严重急性失血可使循环血量突然下降,身体重要脏器毛细血管灌流不足,以及因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血流携氧能力减低,脑缺氧时常易发生眩晕等情况,故病儿需绝对卧床,保持安静,尽量少动,由专人护理,以免继续出血。可抬高床脚30°,以促进脑血循环。注意全身保暖,避免交叉感染。对昏迷或神志不清的病儿,宜取平卧头侧位,随时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迅速给于氧气吸入。并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防止感染,被血污染的被服、用品应及时更换,以减少对病儿的不良刺激。
无消化道出血的病儿,可根据小儿不同年龄给予相应的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以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若有胃肠道出血的病儿,视病情给予半流质、流质或暂禁食,必要时由静脉供给营养。
2﹒病情观察
引起失血性贫血的病因复杂,因此在护理中要对病史做好仔细地了解,针对不同的病因明确观察的重点。记录出血的特点、部位和出血量及持续时间,尤其注意有无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内脏出血的早期征象,如呕吐物、粪便、尿液的颜色等,若发现异常及时留取标本送检。对出血量多的病儿应严格监测其心率、呼吸、血压等的变化,警惕出血性休克的发生,还应观察病儿面色、精神状态及较大病儿的主诉,尽快查找出血的部位,明确失血的原因,以便早期获得有效的治疗。若发现大量呕血及黑粪时应禁食,立即给予有效止血措施,并做好输血准备。
贫血的症状与出血量多少、缓急、部位和范围有关。大量而迅速的出血,由于循环血量突然下降,代偿功能来不及充分发挥作用,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在护理中如发现病儿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情况,应立即同医师联系,并备齐抢救药品与物品,积极配合抢救。对慢性反复少量出血的病儿,注意有无因频繁失血出现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疲乏及活动后眩晕等症状。此时应让病儿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以防脑组织缺氧而致昏厥。注意心率改变,警惕心功能不全的出现。
3﹒对症护理
出血是急性失血性贫血最常见的症状,血容量迅速减少和严重的脏器缺氧是威胁生命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与护理。对可见的出血部位立即给予压迫止血或结扎止血,鼻中隔出血应让病儿平卧,出血量少时可先用1∶1 000 肾上腺素浸湿棉球或明胶海绵剪成条形填塞鼻孔,并在鼻或前额部给予冷敷。如渗血量大,应及时请耳鼻喉科医师用复方碘仿纱条作后鼻孔填塞,一般碘仿纱条可保存24~48小时,可用消毒石蜡油滴入,以保持局部滑润。出血停止后可取出,若仍渗血时,需更换碘仿纱布再填塞。注意观察止血效果,血液有无从鼻咽吞入胃内,刺激胃粘膜引起呕血或黑便。若病儿出现口腔粘膜、牙龈出血,可用碘甘油涂牙龈或用明胶海绵压迫局部止血,或局部涂抹三七粉、云南白药等。因口腔出血易引起继发感染,故应加强口腔护理,如用冷生理盐水或多贝液漱口,婴幼儿每日2~3次,以保持口腔清洁,减少感染。饮食不宜太热或太硬,以免刺激口腔粘膜引起出血。
对消化道或呼吸道等部位无法压迫的出血应按医嘱给予止血剂,出血量大时要积极纠正血容量不足和休克,必要时进行手术探查止血,并协助做好相应的对症护理。
4﹒治疗护理
对患有消化道等疾病引起的严重出血的病儿应快速补充血容量,故需建立静脉通道1~2条,按医嘱给予电解质、右旋糖酐或血浆蛋白等,待微循环得到改善后再输血。为纠正贫血,以输全血为好。由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缺陷引起出血的病儿,应输注新鲜全血,其输血量视失血量而定。输液和输血过程应观察有无不良反应。按时测量血压、心率、呼吸、尿量,并注意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及时采集标本送检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细胞比容及尿素氮等。
出现失血性休克时,除迅速扩充血容量外,须按医嘱给予调整血管紧张度的药物,如强心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在纠正休克治疗中要密切观察所用药物疗效,并做好详细记录。
对严重失血病儿(除白血病、再障外),为使红细胞、血红蛋白迅速再生,应口服铁剂1~2个月,此时护士应熟悉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