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脑包虫病 > 临床检查

脑包虫病


(一)临床表现
3%的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脑包虫主要位于白质。原发性包囊常为单发,继发性包囊(来自心包虫破裂的栓子或脑包虫医源性破裂)常为多发。它包含有能发育的寄生虫颗粒,

(一)临床表现
3%的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脑包虫主要位于白质。原发性包囊常为单发,继发性包囊(来自心包虫破裂的栓子或脑包虫医源性破裂)常为多发。它包含有能发育的寄生虫颗粒,称之为“棘球蚴沙”,内含40万个头节/ml。包囊缓慢增大(约每年长1cm,速度也可有变化,儿童包囊生长较快),直到体积相当大、出现颅内压增高、癫痫、局灶神经功能缺失的临床症状才发病。病人常有嗜酸细胞增多,包虫血清补体结合试验70%~90%呈阳性反应。
(二)影像学检查
CT扫描时,包虫密度与脑脊液相近,不增强(如有炎症反应,也可有边缘增强),周边轻度水肿。

脑包虫病病变多位于大脑半球内,以额顶叶为主,单发病灶多见。CT、MRI检查为脑包虫病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1)CT表现有很多特征性:原发性包虫呈类圆形低密度区,呈囊性占位,CT值与脑脊液接近,有占位效应,周围无脑水肿,增强扫描囊壁及囊液均无强化,囊壁可见不完整的环状钙化影。退变死亡者可因炎症反应而出现强化环,局部颅骨骨质可变薄;继发性包虫呈多发圆形小囊状,有融合倾向,可钙化,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可伴梗阻性脑积水。
(2)MRI显示脑包虫病比CT敏感,原发性包虫呈类圆形囊性占位,囊液信号同脑脊液,周围无水肿,增强无强化,大囊内含多个小囊为其特征。在T1WI上大囊呈长T1低信号,小囊信号更低,不见囊壁影,单发大囊多见,少数可为多发大囊。在T2WI上大囊呈高信号,小囊与大囊信号不同,故清晰可辨。囊壁钙化呈不清晰的低信号影。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