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临床检查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X 线平片
是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手段。①股骨头外形和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内出现散在斑片状或条带状密度增高区,边缘不清,少数混杂有轻微斑片或囊状透光影;②股骨头塌陷,但关节间隙无变窄。股骨头内以混
1.X 线平片
是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手段。①股骨头外形和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内出现散在斑片状或条带状密度增高区,边缘不清,少数混杂有轻微斑片或囊状透光影;②股骨头塌陷,但关节间隙无变窄。股骨头内以混杂致密硬化区和斑片状、囊状透光区为主;③股骨头塌陷变形,承重部位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多呈混合性死骨改变,或表现为硬化和透光区并存。
2.CT 检查
CT 检查主要用于明确X 线平片阴性或可疑的股骨头坏死征象,以明确诊断。但是在早期诊断ANFH,则核素扫描和MRI 比CT 更敏感。
3.MRI 影像
MRI 可直接显示髓腔组织的异常改变,与X 线平片和CT 相比可较早地对ANFH 作出诊断。在细胞组织水肿变性时,MRI 即可显示出病变区,比核素扫描更为敏感。在T1 加权图像上,MRI 缺血性坏死的典型表现为在股骨头正常的亮脂肪信号中有地图状分布的骨髓减低信号区。这种异常的信号周围常常有低信号带围绕,代表缺血的骨质。在T2 加权图像上,显示在深面出现第二层亮信号带,这种现象已被命名为“双线”征,此征对缺血性坏死具有基本的诊断意义。MRI 对显示骨髓水肿、关节腔内积液改变有优势,而骨髓水肿、关节积液是引起髋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
4.ECT
放射线核素扫描及γ闪烁照相是一种安全、简便、灵敏度高、痛苦小、无创的检查方法。对ANFH 的早期诊断具有很大价值。特别是对X 线检查无异常所见,而临床又高度怀疑有骨坏死之可能者作用更大,与X 线检查相比,可提前3~6个月预报ANFH,其准确率可达91%~95%。
5.其他检查方法
血流动力学检查、动脉造影及关节镜等。

与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结核、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椎间盘脱出等疾病相鉴别。
(一)平片
Ⅰ期:(参照2001年ARCO修订后新的分期标准)X 线表现无异常所见(图9‐8a、9‐8b)。Ⅱ期:股骨头外形和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骨纹紊乱,密度增高(图9‐9a、9‐11a、9‐12a),并出现散在的斑片状或条带状硬化区,边界模糊,其中邻近颈部的横行硬化带称为颈横线,少数混杂有斑片状和(或)伴硬化边的囊状透亮区(图9‐10a)。Ⅲ期:股骨头塌陷,但关节间隙无变窄,股骨头内以混杂存在的致密硬化区和斑片状、囊状透光区为主,部分表现为单纯硬化性死骨和混合性死骨,即承重部致密硬化区和硬化、透光并存区周围伴有内外并行的透光和硬化带(图9‐14a);少数仍可呈单纯致密硬化改变;股骨头皮质下出现新月形透亮带(新月征),为股骨头塌陷开始的征象;皮质成角以及台阶征和双边征,即股骨头皮质样断开和基底部外侧缘平行的双皮质影,均为股骨头塌陷的表现。Ⅳ期:股骨头塌陷加重,承重区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多呈混合性死骨改变,或表现为硬化及透光区混杂存在,关节边缘伴骨质增生(图9‐15a)。
(二)CT
Ⅰ期:股骨头外形正常,其内骨小梁结构稀疏或正常。Ⅱ期:股骨头内“星芒征”消失,骨小梁扭曲,出现簇状、条带状和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影,边缘较模糊(图9‐9b)。条带状硬化粗细不均匀,主要有三种走行:①沿正常股骨头星芒结构,自股骨头中心向周围延伸;②与正常股骨头星芒结构交叉走行;③伴行于股骨头边缘皮质下或表现为皮质增厚。三种走行方式可单独或同时存在。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区多呈扇形或地图形,其内正常骨小梁结构模糊或消失,可呈磨玻璃样改变,周围多有高密度硬化条带构成的边缘,颇具诊断特征。不同形态的高密度硬化条带亦可交织融合。随病程发展,股骨头前上部高密度硬化条带周围和边缘部出现条带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区,内为软组织密度。少数类圆形低密度区周围内含有气体。条带状低密度区外侧多伴有并行的高密度硬化带,类圆形低密度区周围可伴有硬化缘(图9‐10b、9‐10c)和相邻骨皮质的局限性吸收缺失。低密度区所包绕的高密度硬化区随病程进展可逐渐变小,或呈高低密度改变。Ⅲ期:股骨头塌陷、变形,CT 横轴位可清晰显示断裂的骨皮质,髋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塌陷可发生于低密度区出现前后或同时,表现为股骨头皮质成角、台阶征(图9‐13)、双边征、裂隙征和股骨头碎裂。由于股骨头塌陷多于承重的顶部明显,普通CT 扫描有时难以发现平片已显示的轻微塌陷,多层螺旋CT 冠状位重建可克服上述不足。新月征多显示于股骨头前侧皮质下。台阶征和双边征亦多发于前侧皮质。裂隙征多出现于股骨头前上部高密度硬化区内,呈条状软组织密度线。Ⅳ期:股骨头塌陷加重,承重区关节间隙变窄(图9‐14b),股骨头和髋臼边缘增生肥大,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变窄见于本病晚期。
关节囊腔异常出现于部分股骨头塌陷后的患者,主要包括关节腔积液、关节内钙化游离体、关节囊肥厚钙化和髂腰肌囊扩张。关节腔积液示股骨头颈和关节囊之间液性低密度区,关节内侧间隙略增宽。髂腰肌囊扩张均发生在关节腔积液的基础上,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倒水滴状的薄壁水样低密度影。
(三)MRI
Ⅰ期:表现为股骨头承重面局限性异常信号,大多表现为股骨头前上部边缘的异常信号带,T 1 WI、T 2 WI 均为低信号(图9‐1c、9‐1d),此期损害部位由于反应性硬化而呈低信号,而坏死内脂肪的高信号仍存在。由于硬化缘内侧的肉芽组织充血,其水分增加,故在T 2 WI 上可呈带状高信号,形成两条内外并行的带状高低信号影,称为“双线征”,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特征性的表现,双线征中,外侧低信号带为增生硬化骨质所致,内侧高信号带为肉芽组织修复的结果,条带影所包绕的股骨头前上部可呈四种信号特点:①正常骨髓信号;②短T 1、长T 2组织信号;③长短T 1、长T 2组织信号;④长T 1、短T 2组织信号。Ⅱ期:股骨头外形正常,T 1 WI 可见楔形、新月形或不规则形低信号区,STIR 序列病灶呈斑片状高信号,在T 2 WI 时信号是多变的,可以仍为低信号或出现高信号区(图9‐11b~9‐11d,9‐12b~9‐12d),在T 1 WI 显示髓内脂肪出现信号减低区,这是因为髓内脂肪被细胞碎片、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取代。Ⅲ期: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无变窄,T 1 WI 呈带状低信号,T 2 WI 呈中等或高信号(图9‐14b、9‐14c),为关节积液进入软骨下骨折、塌陷的裂隙。由于修复进行期组织成分为毛细血管丰富的肉芽组织,因其含水量增加和髓内脂肪相对减少,所以T 1 WI 为低到高信号,T 2 WI 为高信号。Ⅳ期:在Ⅲ期的基础上出现股骨头塌陷加重,承重区关节间隙变窄。此期为病变晚期,纤维化及骨质硬化占主要地位,故无论在T 1 WI 或T 2 WI 上均为低信号(图9‐15c、9‐15d)。异常信号远侧的正常骨髓信号内亦出现T 1 WI 低信号、T 2 WI 高信号影,多呈大片状,边缘不清,可经股骨颈延伸至转子间髓腔,为骨髓水肿所致。
随着病变的进展,坏死区可被吸收并可发生炎症性充血、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或钙化等,从而降低了股骨头脂肪性骨髓的含量,导致MRI 信号在T 1 WI 上降低而在T 2 WI 像上不同程度升高。
除上述表现外,大多数病例有髋关节积液,主要是病变中晚期滑膜受到刺激促进了血管翳形成,从而产生渗出所致,早期病变渗出的原因可能与静脉回流障碍或局部充血有关。脂肪抑制是检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最敏感序列,病变表现为高信号。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