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 临床检查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通常血液化验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没有帮助,代谢性酸中毒以及血清乳酸水平升高可用来判定存在肠坏死,但往往是疾病晚期的表现。1.腹平片检查仅有5%的患者表现特殊的肠缺血征象:肠腔出现指压征
通常血液化验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没有帮助,代谢性酸中毒以及血清乳酸水平升高可用来判定存在肠坏死,但往往是疾病晚期的表现。1.腹平片检查仅有5%的患者表现特殊的肠缺血征象:肠腔出现指压征提示肠黏膜缺血,肠壁气肿或门静脉游离气体是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导致的肠梗死的特征性表现。2.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肠系膜静脉血栓,但对于怀疑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应选用CT检查。3.CT检查可以使90%的患者获得诊断但对于早期门静脉内小的血栓的诊断准确性降低。4.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可以显示位于大的静脉内的血栓,或肠系上膜静脉显影延迟。5.MRI检查对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其检查过程较为复杂,普及性差。6.其他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有浆液血性腹腔积液,这时诊断性腹腔穿刺可能会对诊断有所帮助。腹腔镜检查中的气腹操作可能增加腹腔内压,减少肠系膜血流量,应避免使用。由于结肠和十二指肠很少被累及,故结肠镜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的价值有限。内镜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但由于在检查中造成肠管扩张,最好用于无急性症状的患者。对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CTA是较好的检查方法,不仅可以显示肠系膜血管并确定受累肠管的范围,还可以排除其他导致腹痛的疾病。肠系膜血管造影则应在怀疑有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使用,这种情况下血栓往往位于肠系膜静脉系统中较小的血管中。

1.实验室检查
在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发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升高,血小板升高,AT-Ⅲ低,血黏度增高等。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多在正常范围,部分患者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患者多有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电解质平衡紊乱。发生肠坏死后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可有轻度升高。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对观察SMV血栓形成的病情进展有一定参考作用,在因本病急诊入院的患者,FDP多升高至大于4000ng/ml,随病情进展可继续升高,而经手术和抗凝治疗,病情好转时,FDP多逐渐下降,若再次发生SMV血栓,病情反复时,FDP可再次升高。
2.影像学检查
X线腹平片在未发生肠管坏死前无特殊征象,仅可发现肠道积气,发生肠坏死后可见有气液平面的扩张肠管。B超和多普勒超声可发现腹腔积液,静脉血栓,肝硬化,脾肿大,门静脉海绵样变等。CT和CTA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目前在本病诊断中常用。本病中肠管病变的CT征象主要包括腹腔积液,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管壁增厚水肿,系膜密度增高、水肿,腹膜增厚、腹膜炎(图8-225)。CTA则可显示静脉血栓形成征象。间断复查CT和CTA可作为监测病情进展的指标(图8-226)。

A
B
图8-225 SMV血栓形成导致肠坏死
A、B为CT见大面积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腹部高度膨隆;C为本病例术中所见
C
本病的诊断难点在于,肠坏死和腹膜炎发生之前,其临床症状变化较多,又无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对于有危险诱发因素的腹痛患者,鉴别诊断时应想到本病,利用血液学检查,B超,CT和CTA可发现相关异常。诊断中最重要的是及时判断手术适应证,而不一定要在术前完全明确原发病。SMV血栓形成发展至肠坏死阶段后诊断较明确,依据腹膜炎

A
图8-226 SMV血栓形成CTA
SMV增宽,远端分支增粗,密度减低,边缘模糊,邻近肠系膜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所分布小肠壁增厚水肿
B体征,肠鸣音消失,已可确定手术探查适应证。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血性液,可带有粪臭味,是已发生肠坏死的征象。需注意在个别年老体弱患者,由于对疼痛的反应迟钝,腹肌薄弱,机体防御能力低下,即使发生肠坏死后,其症状主诉、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仍可能并无明显征象,而患者将很快出现神志淡漠甚至昏迷,病情转为危重状态。此时腹腔穿刺、B超和CT则可提供重要依据。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