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佝偻病 > 临床检查

佝偻病

1、实验室检查:
(1)碱性磷酸酶在佝偻病病程中增高出现较早,而恢复最晚,有利于检查诊断。
(2)测定血清中25(OH)D3或1,25(OH)2D3水平,其值在典型佝偻病几为零,在亚临床佝偻病也显著下
1、实验室检查:
(1)碱性磷酸酶在佝偻病病程中增高出现较早,而恢复最晚,有利于检查诊断。
(2)测定血清中25(OH)D3或1,25(OH)2D3水平,其值在典型佝偻病几为零,在亚临床佝偻病也显著下降,而维生素D治疗后可显著回升,为敏感而可靠的生化指标。
2、X线检查:
X线改变以骨骼发育较快的长骨为明显,尤以尺桡骨远端及胫腓骨近端更为明显。

(1)软骨营养不良:是一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出生时即可见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根据特殊的体态(短肢型矮小)及骨骼X线作出诊断。
(2)低血磷抗生素D佝偻病:本病多为性连锁遗传,亦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佝偻病的症状多发生于1岁以后,因而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对用一般治疗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无效时应与本病鉴别。
(3)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为远曲小管泌氢不足,从尿中丢失大量钠、钾、钙,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出现佝偻病体征。患儿骨骼畸形显著,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除低血钙、低血磷之外,血钾亦低,血氨增高,并常有低血钾症状。
(4)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二型:Ⅰ型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使25-OH-D3转变为1,25-OH2-D3发生障碍,血中25-OH-D3浓度正常;Ⅱ型为靶器官受体缺陷,血中1,25-OH2-D3浓度增高。两型临床均有严重的佝偻病体征,低钙血症、低磷血症,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Ⅰ型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症;Ⅱ型患儿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脱发。
(5)肾性佝偻病: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血钙低,血磷高,甲状旁腺继发性功能亢进,骨质普遍脱钙,骨骼呈佝偻病改变。多于幼儿后期症状逐渐明显,形成侏儒状态。
X线平片为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1.活动期
最早出现的征象是腕关节尺骨远端先期钙化带不规则、模糊且变薄。继之,尺、桡骨先期钙化带变平或轻度凹陷。随病变进展,骺板和干骺端明显增宽,中央部凹陷呈杯口状。干骺端骨小梁模糊、粗糙、紊乱呈毛刷状,该处骨皮质模糊或消失(图14-4-1)。长骨骨干因骨膜下有钙化不全的类骨质而边缘显示模糊。骨骺出现延迟,密度减低,边缘模糊,骨骺和干骺端距离增宽。全身骨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且模糊。颅缝增宽、颅骨囟门闭合延迟。胸廓变形呈“鸡胸”及肋骨前端膨大形成“串珠肋”(图14-4-2)。承重长骨弯曲变形,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等(图14-4-3,图14-4-4)。重症佝偻病患儿也可在股骨颈、耻或坐骨、肩胛骨、长骨骨干出现假性骨折线。
2.修复期
干骺端先期钙化带重现呈致密线状影,边缘清晰、整齐,表现为在毛刷状远端出现新的先期钙化带,呈双层状(图14-4-5)。骨骺骨化中心相继出现。骨骺与干骺端距离变窄,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长骨骨干弯曲侧皮质增厚和干骺端膨大可长期存在(图14-4-6)。
图14-4-1 佝偻病
双侧尺桡骨远端增宽凹陷呈毛刷状,骨小梁粗糙、模糊。前臂骨皮质变薄、密度减低
图14-4-2 佝偻病
胸廓诸骨骨密度减低,骨小梁模糊,肋骨前端膨大呈“串珠状(白箭)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