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特发性黄斑裂孔 > 文章解读

特发性黄斑裂孔

特发性黄斑裂孔简介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眼部无明显相关的原发病变如屈光不正、外伤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出现的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的缺失。1869年Knapp首次对黄斑裂孔进行了描述,但直到近20年来黄斑裂孔才逐渐成为眼科领域较关注的疾病,尤其是近10年来,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特发性黄斑裂孔占所有黄斑裂孔的83%,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两者之比大约为2∶1。其发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可追溯到1988年,Gass提出中心凹受到“切线方向的玻璃体牵拉”是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原因,并将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过程分为四期。随着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可大致总结为两点:一是玻璃体前后和切线方向的牵拉作用。一开始研究者认为玻璃体前后牵拉是形成黄斑裂孔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后脱离在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但Gass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玻璃体切线方向牵拉是形成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主要原因。目前综合文献报道认为玻璃体前后及切线牵拉在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中均起作用,其中玻璃体后皮质牵拉向前形成的拉力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的始动因素,而切线方向的拉力则在裂孔的扩大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二是内界膜的作用。包括内界膜充当了视网膜表面增生组织的支架以及其自身的离心张力参与了裂孔的扩大过程。

全部文章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