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 典型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本病的发病年龄大多在50~70岁。男性患者比女性多见,女性患者仅占20%左右。
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则行走后整个臀部和下肢有
本病的发病年龄大多在50~70岁。男性患者比女性多见,女性患者仅占20%左右。
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则行走后整个臀部和下肢有酸胀、乏力和疼痛,如症状发生于小腿,则提示可能为股动脉闭塞。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肢缺血加重,在安静状态下足趾、足部或小腿肤色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稀疏。在严重缺血下产生趾、足或小腿部溃疡、坏疽。尤其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易产生,而且易演变成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可同时发生全身中毒症状。
ASO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病变主要发病在大中动脉。根据病变累及动脉的范围,分为3型。Ⅰ型:主-髂动脉型约占10%,病变累及腹主动脉分叉段及髂总动脉,很少有严重肢体缺血症状。Ⅱ型:主、髂、股动脉型约占25%,病变涉及主动脉分叉段、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及股动脉的近侧段,以下肢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通常动脉及其远侧动脉保持通畅。Ⅲ型:多节段阻塞型约占65%,病变自主动脉分叉至胫-腓动脉的广泛范围内,呈现多平面或阻塞。大多数Ⅲ型患者表现为进行性缺血的症状,出现严重的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肢体远端缺血坏死或溃疡,需要血管重建来挽救肢体。
临床分期:国外临床常用Fontaine分期。Ⅰ期:轻微症状期。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例如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此时让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再检查,常能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Ⅱ期:间歇性跛行期。间歇性跛行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跛行时间越长,行走距离越短,则动脉病变程度越重。临床上常以跛行200m作为间歇性跛行期的分界,Ⅱ期常常被划分为Ⅱa(绝对跛行距离>200m)和Ⅱb(绝对跛行距离≤200m)。Ⅲ期:静息痛期。病变进一步加重,休息时也有缺血性疼痛,即静息痛。静息痛是患肢趋于坏疽的前兆。疼痛部位多在患肢前半足或者趾端,夜间和平卧时容易发作。疼痛时,患者常整夜抱膝而坐,部分患者因长期屈膝,导致膝关节僵硬。Ⅳ期:即溃疡和坏疽期。患肢缺血加重出现肢端溃疡,严重者发生肢体坏疽,合并感染加速坏疽。

动脉呈多处伸长扭曲状;额区感觉减退;老年人腿抽筋;血液粘度增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诊断
一、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肢体缺血的发展速度和程度。闭塞性病变的范围无论怎样广泛,只要动脉阻塞的病变发展速度缓慢,即可使侧支循环有效地建立,分支血流相应地增加,血液供应得以补偿,从而使组织遭受缺血和缺氧的程度可以缓和,临床上甚至没有明显的缺血症状。如果病变发展较快,侧支循环建立不完全,代偿有限,患者可出现明显的间歇性跛行和肢体疼痛等症状。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按Fontaine分期,一般将临床表现分为4期。
第1期,轻微主诉期。患者仅感觉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第2期,间歇性跛行期。当患者在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较常见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如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小腿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变最常见的症状。
第3期,静息痛期。当病变进一步发展,而侧支循环建立严重不足,使患肢处于相当严重的缺血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疼痛一般以肢端为主。
第4期,组织坏死期。主要指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侧支循环十分有限,出现营养障碍症状。在发生溃疡或坏疽以前,皮肤温度降低,色泽为暗紫色。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部,随着病变的进展,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二、诊断
大多数动脉硬化闭塞性患者,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可做出诊断。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