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胆囊良性肿瘤 > 发病原因

胆囊良性肿瘤

胆囊良性肿瘤病因尚不清楚,胆囊息肉在病理上属乳头状腺瘤,又可分为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两种类型。前者系由于胆囊压力过高或胆固醇代谢异常导致胆固醇颗粒沉淀于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底层,组织细胞过度膨胀
胆囊良性肿瘤病因尚不清楚,胆囊息肉在病理上属乳头状腺瘤,又可分为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两种类型。前者系由于胆囊压力过高或胆固醇代谢异常导致胆固醇颗粒沉淀于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底层,组织细胞过度膨胀造成;亦有学者认为是由于黏膜上的巨噬细胞吞食胆固醇结晶后聚积而成;后者则由于炎症刺激造成组织间质的腺性上皮增生,并由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形成。胆囊腺肌瘤属于胆囊增生性病变之一,是由于胆囊黏膜增生肥厚。罗-阿窦数目增多并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通,形成假性憩室。

(一)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并非真正的肿瘤,在西方国家该病占胆囊疾病的9%~26%,国内亦有较多报道,它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以及腺肌瘤(或腺肌增生症)。
1﹒胆固醇息肉
又称胆固醇结晶沉积症,系因胆固醇代谢失调,造成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所致,在胆囊息肉中最为多见。胆固醇沉积在胆囊黏膜固有层的巨噬细胞内,逐渐向黏膜表面突起,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和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直径约0.4~1.0cm,有蒂与黏膜相连,表面呈分叶状或桑椹状,有时似小结石附在胆囊壁上,2/3 病例为多发。
2﹒炎性息肉
是由于胆囊炎反复发作,局部形成的炎性突起,直径0.2~1.0cm,半数病例为单发,多发者有2~3个息肉。组织学特点为固有膜内慢性炎症肉芽组织,有大量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伴间质水肿,表面覆以上皮或上皮脱落缺如。
3﹒腺瘤样息肉
多呈乳头状,有蒂,直径一般小于1cm,间质中含有少量腺体。
4﹒腺肌瘤
本病是一种增生性疾病,主要以胆囊黏膜和肌层增生为特点。病理上表现为囊壁增厚,黏膜上皮过度增长,形成壁内憩室、囊肿和罗‐阿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增多。依病变范围可分为三型:①弥漫型,整个胆囊壁呈弥漫性增厚;②节段型,在增厚的胆囊壁中段出现环状狭窄,把胆囊分隔成相互连通的两个小腔,以至胆囊形似葫芦;③局限型(基底型),胆囊底部囊壁呈局限性增厚,以此型多见。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报道胆囊腺肌增生症可癌变。Dotani 等研究发现,节段型腺肌增生发生胆囊癌的概率明显高于非节段型,目前多数学者已把该病列入癌前病变。
(二)胆囊腺瘤
腺瘤是常见的胆囊良性肿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病变直径在5~10mm 之间,常带蒂,附着于胆囊壁上。组织学上可分为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胆囊腺瘤虽为良性病变,但有明显癌变倾向,其恶变与大小密切相关。腺瘤直径大于1.0cm、合并结石、多发性及无蒂腺瘤患者,其癌变机会更大,宜予手术治疗。
(三)胆囊乳头状瘤
可单个或多个,大多有蒂,大小不等,质地柔软,造影时不因体位改变而变动其位置。
(四)非上皮性良性肿瘤
包括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神经瘤、平滑肌瘤等,均少见。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