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男性假两性畸形 > 发病原因

男性假两性畸形

男性假两性畸形患者具有男性性腺和男性核型,但伴有不同程度的男性化缺乏,可分为睾酮生物合成不足、睾酮转化成双氢睾酮障碍、终末器官对双氢睾酮不敏感三方面原因。
睾酮(testosteron
男性假两性畸形患者具有男性性腺和男性核型,但伴有不同程度的男性化缺乏,可分为睾酮生物合成不足、睾酮转化成双氢睾酮障碍、终末器官对双氢睾酮不敏感三方面原因。
睾酮(testosterone,T)生物合成不足,包括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促性腺激素缺乏、睾丸间质细胞LH/ hCG受体缺陷、睾酮合成和代谢各种酶缺乏[P450scc-裂解酶、3β-羟类固醇脱氢异构酶、P450c17-羟化酶、P450c17(17,20)-裂解酶和17β-羟类固醇氧化还原酶]。
睾酮转化 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障碍,5α-还原酶Ⅱ由254个氨基酸组成,主要分布于雄激素的靶组织中,位于细胞内质网质膜上,催化T转变成更强DHT,DHT进入细胞核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结合产生生理效应,DHT与AR的亲和力为T的四倍,T在男性胎儿性分化过程中刺激中肾管分化形成内生殖器官附睾、精囊与输精管,DHT主要刺激泌尿生殖窦原基分化形成外生殖器官阴茎、阴囊、部分尿道。5α-还原酶Ⅱ缺陷,睾酮不能转化为DHT,不能有效地与AR结合,导致男性外生殖器分化障碍。该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短臂(5p15),含5个外显子,目前已发现28种突变,突变的分布遍及整个基因的5个外显子。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X连锁隐性遗传病,决定雄激素受体AR基因(在Xq11-12)发生突变,引起雄激素靶细胞膜上的雄激素受体缺陷,造成对雄激素不敏感,即睾丸虽然能分泌雄激素,但因其受体缺陷而不能发挥雄激素的生理作用。AR基因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构成,目前已发现AR受体基因突变达600种以上,有全部或部分基因缺失、内含子剪接位点突变、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导致移码突变或终止密码子、点突变导致核苷酸替代。引起受体结构改变甚至缺失,或受体活性下降。患者的母亲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X染色体正常,另一条X染色体携带有突变AR基因,称为杂合子或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其本人不发病,但能将带有该隐性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传给子代。如与正常男性婚配,并将带有隐性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传给子代,子代是男性,则发病;子代为女性,和其母亲一样,是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杂合子),本人不发病。若杂合子将正常的X染色体传给子代,子代无论是男是女,均正常。
男性假两性畸形的病因中,以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最多见,其次5α-还原酶Ⅱ型缺陷。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