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脾破裂 > 预防

脾破裂

有病理性肿大的脾脏者应尽量避免剧烈的运动。

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2.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3.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疼,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4.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5.兔肉味甘、性凉。作用: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6.猪肚(猪胃)味甘、性温。作用: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7.牛肚(牛百叶)味甘、性温。作用: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8.羊肚(羊胃)味甘、性温。作用: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9.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一、非手术护理
非手术治疗有再次出血的可能。
1﹒绝对卧床休息至少2周,注意翻身,避免压疮的发生,但翻身时动作要轻。
2﹒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液及尿量,并做好记录。
3﹒动态监测Hb及HcT,如出现进行性下降,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尽早与医生联系;床边B超动态检查腹腔液体量的变化及观察血肿大小,对非手术治疗有指导作用。
4﹒持续胃肠减压,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保持胃肠减压管道的通畅,减轻胃扩张及损伤后肠麻痹。
5﹒定期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如突然出现腹痛加剧、腹膜炎体征或腹胀加重,可能是再次出血,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二、手术护理
(一)术前
1﹒体位绝对卧床。脾破裂的主要危险是腹腔内大出血,因此不宜随便搬动患儿。
2﹒四禁禁食、水;禁用止痛药物;禁止灌肠;禁用泻药。
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
4﹒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有效的呼吸支持。及时观察尿量及中心静脉压,并及时准确作记录,若发现有血压下降、脉搏增快、高热或出现少尿或无尿时,应告知医生,并作出相应积极处理。
5﹒心理护理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关心患儿,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使患儿能积极配合治疗。同时稳定家长的情绪,家长的心态直接影响患儿的情绪。
6﹒认真观察患儿是否伴有其他部位的外伤,是防止误诊、漏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7﹒备腹部皮肤时注意不挤压受伤处,送手术室途中注意观察患儿情况。
(二)术后
1﹒体位
半卧位,利于腹腔引流,可改善患儿呼吸,减轻腹部肌张力,有利于切口吻合。
2﹒监测生命体征
如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少尿或无尿、腹腔引流管引流出鲜血,提示腹腔内出血,有低血容量休克的可能,需立即报告医生。
3﹒监测体温
由于脾脏及其周围渗血、积液吸收;脾静脉残端形成血栓或静脉炎;脾脏的解毒、过滤细菌、分解异性蛋白等作用,患儿往往发热。高热时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并观察降温效果。
4﹒术后应及时检查血常规
,血小板术后24~28小时显著增加,术后2小时可达最高值,术后1~2个月恢复正常。术后检查肝、肾功能,血小板>300 ×109/L,要抗凝血治疗,有效控制血小板凝聚。
5﹒饮食护理
术后常规禁食和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观察减压管的引流液性状及量,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或排便后可进流质,2~3天改半流质,注意观察患儿进食后的反应。
6﹒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固定妥当,防止扭曲、折叠。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并记录。
7﹒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敷料,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
8﹒疼痛的护理
倾听患儿及家长有关疼痛的描述,评估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及疼痛方式的改变,评估非语言性的疼痛特征,如不安、哭闹、面部表情异常、出汗等。若患儿主诉疼痛,应采取相应措施安慰患儿,集中治疗和护理,术后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并观察其效果。
三、健康教育
1﹒术前向患儿及家长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术后患儿须保持半卧位,便于腹腔引流,改善患儿呼吸,同时减轻腹部肌张力,有利于切口吻合。
2﹒耐心解释禁食和持续胃肠减压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患儿配合。告诉家长患儿所需能量会通过输液治疗来补充,待肠蠕动恢复,即孩子肛门排气或排便后可进流质(如米汤、牛奶),2~3天改半流质食物(稀饭,面条),不食油腻难消化食物。
3﹒早期活动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指导和协助患儿在床上多活动、多翻身,可以防止左膈下脓肿形成、肠粘连,可以使腹胀减轻,早日恢复肠蠕动。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