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哮喘持续状态 > 预防

哮喘持续状态

①消除或避免产生变态反应和哮喘的各种因素;②早期诊断,及早治疗;③积极控制气道炎症及症状,防止病情恶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纠正营养不良,追查过敏源。避免食用疑有过敏的食物。可采用质优量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及较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但脂肪供给量应适宜。
2.对于肥胖病人,脂肪供给量宜低,以达到去痰湿与适当减肥的目的。肥胖病人横膈上移横膈活动度减少,可加重哮喘。
3.为减轻呼吸迫促所引起的咀嚼、吞咽困难,可用软饭或半流质(不含坚硬、多筋的食物)饮食,既有利于消化吸收,又可防止食物返流。
4.避免食用产气食物(如地瓜、韭菜、黄豆、面食等),应多使用碱性食物。
5.根据病情需要,以各种形式(如饮料、汤等)增加液体摄入量,以防止和纠正脱水,此对发热病人尤为重要。
6.应增加膳食中钙、铁的摄入。可经常食用排骨(或大骨头)萝卜黑木耳汤。此汤营养丰富而不腻,且钙、铁含量较高,其中萝卜还具有清积化痰理气的作用,对哮喘痰多者食用更为适宜。
7.如果引起哮喘的过敏食物有多种,则应提供营养丰富的、经过排除过敏原的饮食,由营养师制定专门的食谱,以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
8.加强营养支持,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应同时补充各种营养素,包括矿物质、微量元素等。
9.哮喘急性发作时,特别是哮喘持续状态时,应考虑给予静脉补充营养素,防止营养不良。宜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尽量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失水和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应注意避免奶类及制品,补充矿物质。
10.饮食宜少量多餐,不可过饱,以免哮喘发作加重。

忌食发物。如水产品中的带鱼、黄鱼、蚶子、蛤蜊、鲤鱼、鲢鱼、螃蟹、虾等;畜产肉类中的猪头肉、鸡头、羊肉、狗肉、驴肉、马肉等;蔬菜中韭菜、芹菜、笋、秋茄子等;调味品中的葱、蒜、椒、酒、甜酒酿等,都可算为“发物”。



哮喘的预防应包括:①消除或避免产生变态反应和哮喘的各种因素;②早期诊断,及早治疗;③积极控制气道炎症及症状,防止病情恶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预防哮喘的发生——一级预防 如上所述,大多数患者(尤其是儿童)的哮喘属变应性哮喘。胎儿的免疫反应是以Th2为优势的反应,在妊娠后期,某些因素如母体过多接触变应原,病毒感染等均可加强Th2反应,加重Th1/Th2的失衡,若母亲为变应性体质者则更加明显,因而应尽可能避免。此外,已有充分证据支持母亲吸烟可增加出生后婴幼儿出现喘鸣及哮喘的几率,而出生后进行4~6个月的母乳饲养,可使婴儿变应性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妊娠期母亲应避免吸烟,这些均是预防哮喘发生的重要环节,有关母体饮食对胎儿的影响,则仍需更多的观察。
2.避免变应原及激发因素——二级预防
(1)避免变应原:特别对于有特异性体质的患者,消除或尽可能避免接触诱发哮喘的因素。如屋尘螨、花粉、动物皮毛,可引起过敏的食物、药物等,对职业性哮喘患者,应脱离该职业环境。
如前所述,呼吸道病毒是否哮喘的变应原尚有争论,但与哮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呼吸道合胞病毒于儿童,鼻病毒于成人,避免呼吸道病毒感染亦是重要的预防哮喘措施。
(2)防治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关系很密切,有人对单纯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了近20年随访,发现其中近17%发展为哮喘,远远高于对照组(5%);研究亦表明,有20%~25%单纯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组胺或氨甲胆碱激发),因而认为这部分患者可能属于“亚临床型哮喘”。哮喘合并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约占28%~50%。近期资料表明,对此类病人在气管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若能积极控制鼻炎(如口服非镇静H1受体阻滞药,鼻腔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明显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及减轻其症状,因而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对预防哮喘的发生及减少其发作均是有价值的。
3.早期诊治、控制症状,防止病情发展——三级预防
(1)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对于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的患者(如表现为单纯咳嗽,发作性胸闷或运动后气促胸闷等)应及早作出诊断。研究表明对于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越早使用气道抗感染治疗(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其日后肺功能的损害(包括肺功能的恢复及儿童随年龄肺功能的增长)越小,因而对绝大多数患者(除了少数处于“间歇”期外),一经确诊,就要进行抗感染治疗。随着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规范化,它可能成为变应性哮喘患者三级预防的一个有效措施。
(2)做好哮喘患者的教育管理工作:哮喘是一个慢性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完全可以促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加强患者的教育及管理,十分重要。其一,教育患者使其了解哮喘的本质,诱因,发作的信号,用药的种类及方法,特别要强调长期抗炎的预防性治疗。其二,教育患者学会采用微型峰流速仪来监测自己的病情,以便在病情变化时及时用药。
我国在贯彻全球哮喘防治战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验,特别是建立了“哮喘之家”,“哮喘俱乐部”加强了医患合作,使哮喘的发作频率,急诊率及住院率,医疗费用均明显降低,今后要进一步在全国推广。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