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耳真菌病 > 疾病介绍

耳真菌病

耳真菌病简介

耳真菌病(otomycosis)是真菌侵入耳部后引起的炎性病变。据统计,约有10%的耳部感染为真菌所致。多限于外耳,引起真菌性外耳道炎;也可侵及鼓膜引起真菌性鼓膜炎;偶可侵及鼓室引起真菌性中耳炎。侵犯耳部的真菌有约10 余种:主要为曲霉菌,其次为青霉菌、白霉菌、念珠菌、芽生菌、放线菌等。一般情况下只寄生在人体的皮肤上,不引起病变。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耳内潮湿如游泳、淋浴、中耳流脓、耳内滴入不适当的药物等,均易诱发本病。其他如挖耳创伤、滥用抗生素也可继发本病。临床上表现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
1﹒真菌性外耳炎
为真菌侵入外耳道后繁殖生长所引起的皮肤感染,轻者可无症状,早期有耳痒和耳胀感。当真菌侵入上皮后,耳内奇痒、闷胀、浅表上皮脱落与菌丝体共同构成痂皮阻塞外耳道,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痛。检查可见外耳道深部有灰褐色鳞屑状物或膜状物,且其上有青绿色绒毛样或粉末状真菌生长。将外耳道拭净后,见其底部皮肤充血、肿胀,或有糜烂与分泌物。迁延性病例,常有湿疹样变和上皮的苔癣化。如外耳道污物做真菌学检查,可见菌丝及孢子,即可确诊,必要时可作培养以确定菌种。
2﹒真菌性鼓膜炎
常是外耳道真菌病的一种表现,单纯侵及鼓膜者,外耳道可无明显病变。除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症状体症外,局部检查去除真菌性膜状物后,可见鼓膜肥厚、充血、表面糜烂,有的可见广基息肉状物。有的鼓膜有微小穿孔和流出少量分泌物,常易误诊为慢性中耳炎。
3﹒真菌性中耳炎
念珠菌性中耳炎为真菌侵入鼓室,使中耳腔内常有肉芽组织增生,酷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骨疡型,病人抵抗力差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常为其诱因。
白霉菌也可侵犯中耳及外耳道,诱因多为长期慢性消耗疾病致使患者抵抗力下降而感染,患者常有长期慢性病史及耳漏、听力减退,鼓膜穿孔,鼓室有肉芽及息肉,可有突发性面瘫者。
放线菌属真菌也可侵及中耳、乳突,引起急性化脓性和慢性肉芽病变,肉芽组织内含有炎症细胞及硫磺颗粒,肉芽组织周围有散在的小脓肿。表现为起病慢,间歇性耳漏,检查可见外耳道及鼓室内褐色粘稠脓液,鼓室充以肉芽及黄色的干酪样物。

基础知识

  • 是否属于医保:
  • 别名:耳癣;真菌性外耳炎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高发人群:外伤感染人群多发
  • 发病原因: 本病的真菌种类甚多,主要有曲霉菌,占80%~90%。其他较多的为青霉菌、寻霉菌、毛霉菌及念珠菌等。游泳、沐浴、耵聍缺乏、中耳流脓及耳内长期滴入广谱抗生素溶液、挖耳损伤等均为重要诱发因素。
  • 相关症状: 早期或轻者可无症状。真菌侵入上皮后,可出现耳内发痒及闷胀感。当因炎症而致外耳道表皮脱落,与菌丝体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于鼓膜表面时,则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若合并有细菌感染而致上皮下层受
  • 相关疾病: 耳部的真菌感染常伴有外耳道的瘙痒,患者通常喜抓挠,可因用手抓挠的过程中,真菌感染指甲,可造成其他皮肤的真菌感染以及灰指甲等疾病。同时患者在抓挠的过程中可损伤皮肤黏膜合并细菌感染,同时感染可经外

诊疗知识

  • 就诊科室:皮肤科
  • 治疗费用:
  • 治愈率:
  • 治疗周期:
  • 治疗方法: 首先用消毒生理盐水或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真菌团块及痂皮,用干棉签拭干后,局部滴用抗真菌药液或薄层涂搽抗真菌软膏。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