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胸腺瘤 > 临床检查

胸腺瘤

1.X线检查
可以显示纵隔增宽,前纵隔肿物影像,并可了解心脏影有无增大,肺组织有无浸润。
2.胸部CT或MRI检查
有助于了解肿瘤侵犯范围、大小和心包情况,以利于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
3.病理活检
1.X线检查
可以显示纵隔增宽,前纵隔肿物影像,并可了解心脏影有无增大,肺组织有无浸润。
2.胸部CT或MRI检查
有助于了解肿瘤侵犯范围、大小和心包情况,以利于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
3.病理活检
治疗前活检做组织学分类是必要的,因为纵隔肿瘤种类很多,简单方法是,用针刺做细胞学检查或特殊空针穿取组织学分类更好。必要的开胸探查取冰冻组织学检查的同时,决定可否施行手术。

1、胸内甲状腺肿:除少数先天性迷走甲状腺外,一般是指后天性胸骨后甲状腺肿,是由颈部甲状腺肿向下延伸至前上纵隔所致,胸内甲状腺肿的特点是:①病人年龄常为中年女性居多;②颈部可扪及肿大的甲状腺,随吞咽而活动,但由于其下极进入胸内,常不能被扪及;③除个别伴甲亢症状外,多无临床症状,若胸内甲状腺肿明显增大,则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骨后不适,呼吸困难,呼气时喘鸣等,若一侧明显肿大,则可造成气管向对侧移位表现;④X线表现为卵圆形或梭形块影,一般较致密而均匀,边界清晰,偶可见钙化影,块影常位于前上纵隔部位,较一般的胸腺瘤位置略高;⑤核素131I扫描可清晰显示其胸内之位置;⑥颈胸部CT片示颈部甲状腺阴影与胸内肿块阴影相连成一体,无中断现象。
2、纵隔霍奇金淋巴瘤:发生在纵隔的霍奇金淋巴瘤几乎均为结节硬化型,过去称之为“肉芽肿性胸腺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发生在胸腺的霍奇金病,大约90%病例存在有前纵隔淋巴结受累,胸部X线片显示“前上纵隔块影”以及“上纵隔阴影明显增宽”,纵隔霍奇金淋巴瘤的特点是:①发病年龄虽有2个高峰现象即10~20岁与50~70岁,但在我国,日本等地区以中年以上妇女多见,②虽有近50%的病人仅有纵隔占位的症状与表现,但较多数病人常常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多见,有文献报道,约70%病人有颈部淋巴结被侵犯的表现,③25%的病人常伴有临床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疼痛,④17%~20%病人在饮酒后20min,出现病变局部疼痛(又称“酒精瘙痒”),其症状可早于其他症状及X线表现,⑤早期常可伴有轻度或中度贫血,少数病人可有轻度中性粒细胞增加,⑥CT及X线检查常显示肿块边缘不规则,密度不均,70%病人在CT检查中可发现气管旁,肺门,隆突下等区域淋巴结被侵犯的表现,⑦经皮颈部,腋下淋巴结活检是其确诊的常用方法,必要时可行经颈部切口前纵隔切开活检,⑧一旦确诊,放疗加化疗对该病的疗效十分乐观。
3、畸胎瘤:除发生在性腺外,纵隔也是其好发部位,绝大多数位于前纵隔,尤其是前下纵隔,位于后纵隔者仅为3%~8%,X线检查多为胸骨后方单发的块状阴影,畸胎瘤的特点是:①常见于青壮年,②良性畸胎瘤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恶性者则可出现胸痛,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等不适;③若肿瘤破裂穿入气管或支气管,则可咳出囊内容物(豆渣样皮脂,毛发,牙齿等),若穿破纵隔胸膜则出现胸腔积液,若穿破心包则可造成心脏压塞,④若肿瘤巨大并突入一侧胸腔,则会造成肺不张,上腔静脉综合征等,⑤X线检查表现为块影密度均匀不一,含脂肪组织部位密度明显降低,部分囊壁可出现钙化,甚至可出现骨或牙齿之阴影,⑥良性者肿瘤标志物检测为阴性,恶性者则可出现不同的阳性表现,如AFP,LDH,CAH-S等,若含神经成分,则S-100蛋白阳性,若含平滑肌肉瘤成分则肌球蛋白阳性,若含鳞,腺癌成分,则角蛋白染色阳性。
4、胸腺组织增生:可以认为是胸腺的瘤样改变,较为少见,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甚至婴幼儿,其特点是:①胸腺增生随着其增生性改变形态与位置都可发生显著改变,一般常可突至一侧胸腔或下纵隔,而误认为纵隔畸胎瘤,若向两侧胸腔突入则常被误诊为纵隔淋巴结核,②增生的胸腺压迫气管,支气管可引起肺不张,肺炎等,引发发热,贫血等,常可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③当临床诊断怀疑为胸腺增生时,可行“激素试验”(口服泼尼松,每天1.5mg/kg,连续1~2周),大多数病例给药1周后,增生的胸腺开始缩小,复查胸片,阴影明显缩小则可诊断为胸腺增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初向阳(1992)报道有4例小儿胸腺增生,其中3例术前误诊为纵隔肿瘤或纵隔淋巴结核而行手术治疗。

常见的需要与胸腺瘤鉴别的病变包括畸胎瘤和升主动脉瘤,畸胎瘤常发生在中青年,可无症状,或有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有时有咳出毛发或油脂样物的病史,X线检查肿块内可有牙齿或骨骼钙化影,囊性畸胎瘤经超声波检查予以确定,将升主动脉瘤误诊断为胸腺瘤常有发生,在胸部侧位相升主动脉瘤呈梭形成圆形阴影,沿自左心室,胸透可见肿块呈膨胀性搏动,听诊可闻及杂音,二维超声检查可发现升主动脉扩张,彩色多普照勒检查可见湍流频谱,胸部CT像可显示升主动脉局限性瘤样扩张,诊断有困难时可行升主动脉造影

临床上还需要鉴别良性的胸腺瘤跟恶性的胸腺瘤:
在胸腺瘤中70%~ 80% 的是良性的, 其包膜完整, 对周围组织不具侵袭性,恶性胸腺瘤分为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两种类型,胸腺瘤生物学特征对疾病的治疗方案及疾病预后有重大意义, 然而胸腺瘤的良,恶性在病理组织切片上很难区分,,但CT 在观察胸腺瘤的生长方式及其累及区域均可达到满意效果。
1、非侵袭性胸腺瘤CT 表现
胸腺瘤CT 表现为肿瘤边缘清晰, 平扫,增强扫描可见完整的包膜, 周围脂肪无浸润索条影, 无远处器官转移,部分病例因瘤体较大而导致气管,食管受压移位。
2、侵袭性胸腺瘤CT 表现
侵袭性胸腺瘤除均表现为纵隔肿块外, 还合并有其他侵袭征象:
(1) 纵隔胸膜受累:在CT 表现上为瘤体邻近胸膜不规则增厚, 呈凸凹不平状,但本组有2 例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均有胸膜受累表现的病例在CT 上未见明显征象。
(2) 瘤体邻近心包受累和通过种植播散而致心包积液。
(3) 胸膜种植:可表现为胸膜有小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 同时还可以合并有不等量的胸腔积液。
(4) 肿瘤侵及大血管:可表现为肿瘤邻近血管如肺动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形态受压变形,增强扫描时见血管壁有受侵征象。
(5) 胸腔受侵表现为胸腔积液。
1.X线表现
肿瘤多位于头臂血管、心底部与大血管交界处的前纵隔内,形态多变,大小不一。肿瘤多呈软组织密度,偶见钙化。有时肿瘤质地较柔软,透视下大小可改变。较大的肿瘤可致胸腺轮廓改变,多向一侧突出,类似肺不张和胸膜增厚。少数肿瘤居中,表现为纵隔影增宽(图3‐10‐10A)。带蒂的肿瘤可深入叶间裂内。侧位胸片胸腺瘤呈梭形或薄片状,或呈特殊形态的三角形,底边位于横膈,尖端指向上方。部分小的肿瘤完全位于胸腺内,胸片正侧位上不易区分。恶性胸腺瘤往往表现为肿瘤边缘模糊,有分叶,可出现积液,肋骨侵蚀,短期随访发现肿瘤增大。
2.CT 表现
①非侵袭性的胸腺瘤在CT上表现为前纵隔内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大小不一,凸出于胸腺边缘(图3‐10‐10B),也可占据整个胸腺,通常为实性,CT值与胸腺CT值相仿。坏死、出血或囊变后,则呈低密度灶。增强后呈轻度均匀强化,坏死或囊变区不强化(图3‐10‐10C,3‐10‐11)。②侵袭性胸腺瘤大约占胸腺瘤的10%~15%。CT表现为边缘不清晰的软组织肿块,密度较非侵袭性胸腺瘤更加不均匀,坏死囊变多见。增强后强化明显,或不均匀强化(图3‐10‐12)。易侵犯纵隔结构,如气管、大动脉、胸膜和心包。纵隔受侵最主要征象为纵隔脂肪消失,但不是判断胸腺瘤是否是侵袭性的唯一依据。侵犯胸膜、心包则表现为胸膜、心包增厚和胸膜腔、心包腔积液。侵袭性胸腺瘤可沿胸膜扩散到对侧胸腔,也可经膈肌裂孔侵入腹腔。
图3‐10‐11 异位胸腺肿瘤囊变
男,6岁,右侧纵隔两个囊性低密度肿块,位于胸腺的右侧。手术证实为异位胸腺肿瘤囊性变
A
B
图3‐10‐12 侵袭性胸腺瘤
女,11岁,近1个月来胸痛,胸闷、气短。A.胸正位片见纵隔向两侧增宽。呈波浪状突出;B.CT平扫见前纵隔胸腺肿瘤向两侧突出;C.增强扫描肿瘤内轻度强化,大血管受压后移。右侧气管后方软组织影增宽。右肺门软组织影增大包绕血管(箭)。病理证实为侵袭性胸腺瘤
C
3.MRI 表现
胸腺瘤在MRI的自旋回波中T1WI信号与肌肉相似,T2WI信号高于肌肉低于脂肪,坏死、囊变、钙化则呈现混杂信号。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