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 临床检查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1.血清学诊断因90%的成年人血清中均有一定水平的抗HSV抗体,即使在复发感染阶段,其抗体水平也未必升高,故实用意义不大。2.检测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病灶刮片和组织切片用普通染色法检测嗜酸性核内
1.血清学诊断因90%的成年人血清中均有一定水平的抗HSV抗体,即使在复发感染阶段,其抗体水平也未必升高,故实用意义不大。2.检测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病灶刮片和组织切片用普通染色法检测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如阳性则对临床诊断有很大支持,此法仅能证实病毒感染而不能区分是否HSV感染。电镜虽然可看到病毒颗粒的存在,但其取材繁琐,且电镜设备昂贵,需有经验,经特殊培训的人员,诊断价值较低,不宜广泛采用。3.病毒培养刮取角膜溃疡边缘组织,进行小白鼠接种或鸡胚囊膜培养或组织培养,不但可分离出病毒,而且还可鉴定出病毒类型,但病毒培养并非易事,且仅适用于上皮型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对于基质型,内皮型HSK都很难培养出病毒。4.免疫技术(1)免疫荧光法  又称荧光素抗体法,是一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即把抗体标记上荧光素,使与相应的抗原相结合,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此法能快速地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病原体或其他抗原成分加以鉴别和定位。(2)免疫酶染色法  此法简单,从刮片到观察结果仅需3小时左右,普通光学显微镜即可检测,因此具有迅速,简便易行的优点。(3)放射免疫测定法  是一发展迅速的免疫学检查方法,又称核素标记法,其原理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或抗原),再使抗体抗原相结合,以达检测抗原(或抗体)的目的。5.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在体外将特异性DNA序列进行高效扩增的方法,在临床疾病的病因诊断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对HSK检测HSV DNA有良好的应用前景。6.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使用HSV-1的单克隆抗体诊断药盒,进行包括免疫荧光染色和酶免疫测定,能在少于4小时内对上皮刮片作病原学快速诊断,结果极为可靠。7.其他(1)树枝状角膜炎  2%荧光素染色,呈明显树枝状淡绿色着色,故称树枝状角膜炎。(2)地图状角膜炎  病变溃疡边缘不整齐,呈灰白色地图状或阿米巴形。(3)盘状角膜炎  角膜表面粗糙,呈颗粒状水肿或上皮完整,而基质层则由于浸润,水肿而增厚,呈毛玻璃样灰色混浊,病变区多位于角膜中央,呈盘状,境界清楚,有时可表现为基质的弥漫性浸润,后弹力层出现皱襞,内皮有水肿;有较多灰色带色素斑点状角膜后沉降物。

HSK的诊断标准:
1. 反复发作的病史。
2. 典型的临床表现 临床刺激症状较细菌或真菌性角膜炎轻,常规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阴性。
3. 对临床表现不十分典型的患者,可借助一定的辅助检查,如印迹细胞学检查,印迹细胞学检查是利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病毒抗原进行检测。对病变角膜没有任何损伤作用。该种方法对上皮型HSK诊断阳性率较高,但对于基质型和内皮型HSK的诊断阳性率较低。病毒抗原的检测可作为HSK的诊断参考,如棉拭子病毒培养分离及聚合酶链反应等。角膜知觉减退是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另一项有力依据,推测是由于感染后HSV-Ⅰ主要沿着角膜神经纤维分布,从而导致角膜知觉减退。
在诊断HSK的同时也需要与其他感染性角膜炎进行鉴别诊断。与细菌性角膜炎相比,后者发病常在24~48小时内,视力下降,具有明显的眼红、畏光等严重的眼部刺激症状,同时角膜浸润水肿明显,通常伴有脓性分泌物附着,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角膜刮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同时进行细菌培养能够准确地作出诊断。与真菌性角膜炎相比,后者通常都有角膜植物外伤史以及典型的角膜病变表现如菌丝苔被、伪足、卫星灶或内皮斑等。结合实验室检查,如10%氢氧化钾湿片法可以检查到真菌菌丝,角膜刮片或病变角膜的培养能够进一步确定真菌的菌属、菌种。有条件的医院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能够更为迅速地作出诊断,并能动态观察不同感染时相角膜组织中菌丝及孢子的情况。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