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共同性斜视 > 临床检查

共同性斜视

1.眼部一般检查包括远、近视力和矫正视力的检查以及外眼、屈光间质和眼底的检查,以便了解有无弱视,有无明显的屈光异常,有无其他眼病造成斜视,有无假性斜视等。2.斜视性质与斜视方向的检查常用遮盖法
1.眼部一般检查包括远、近视力和矫正视力的检查以及外眼、屈光间质和眼底的检查,以便了解有无弱视,有无明显的屈光异常,有无其他眼病造成斜视,有无假性斜视等。2.斜视性质与斜视方向的检查常用遮盖法进行检查,遮盖检查法是一种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的方法。以很快地确定眼位偏斜的性质及方向,测定不同注视眼位时眼球偏斜的特征,判断斜视眼的固视状态,发现眼球运动有无异常,确定复视的类型与特征,若加上三棱镜,尚能确定斜视的准确度数。遮盖检查有双眼交替遮盖及单眼遮盖,除遮盖检查。3.眼球运动检查通过对眼球运动的检查,了解肌肉力量的强弱,有无明显的肌肉麻痹或肌肉力量过强,双眼运动是否协调一致。检查眼球运动时,应分别进行单眼运动和双眼运动的检查。4.双眼视功能检查通过双眼视功能检查,了解双眼视功能是否存在及其级别,从而提供治疗方案,估计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等。双眼视功能根据其复杂程度,将其分为3级,即同时视,融合和立体视。5.视网膜对应的检查视网膜对应状态的检查方法,常用的有同视机法、后像法、后像转移试验法等。6.屈光检查在共同性斜视中特别是调节性内斜视,屈光不正是其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发病因素。故对于共同性斜视的患者,都应做屈光检查,对有比较明显屈光不正的患者,应配镜矫正,定期观察屈光矫正后眼位的变化,以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屈光检查分为主觉检查与他觉检查。对于婴幼儿,不能进行主觉检查者,客观检查尤为重要。7.牵拉试验牵拉试验用于成人或大龄儿童,检查前用1%丁卡因进行眼球表面麻醉,通过牵拉试验了解眼外肌运动状态,手术矫正斜视后有无复视及对复视的耐受情况。(1)主动牵拉试验眼球表面麻醉后,用固定镊或齿镊夹持眼球偏斜侧近角膜缘处结膜,嘱患者向对侧转动眼球,若眼球能转向对侧,则眼外肌无明显麻痹。(2)被动牵拉试验用镊子夹持靠近3点钟或9点钟角膜缘的球结膜,将眼球向眼位偏斜之对侧牵拉,若有阻力,眼球不能顺利地被牵拉,则说明眼位偏斜是由于机械牵引或局部组织粘连或肌肉挛缩所致。(3)复视耐受试验通过牵拉试验来了解眼位矫正以后能否发生复视,判断复视性质及视网膜对应状况。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有轻度或中度远视。斜视角大(>50Δ),看远和看近斜视角相等。戴镜不能矫正斜视。
2﹒调节性内斜视
多在2~5岁发病。
(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度为+3~+6.0D,AC/A 比值正常。
佩戴眼镜后,内斜视可以完全矫正。
(2)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常见于中度远视,AC/A 比值异常。
佩戴眼镜后,远距离正位,近距离仍有内斜视,>10Δ。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发病早,中度远视或散光,常有屈光参差及弱视。
佩戴眼镜后,内斜视度数减少,但仍有残余内斜视。
3﹒非调节性内斜视
出生6个月以后发病的所有非调节性内斜视。
(1)基本型
发病前可有外伤、疾病、情绪变化等诱因。
看远和看近斜视角相等,没有明显的屈光不正。
(2)集合过强型
患儿为远视或正视,AC/A 比值正常或稍低。
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相差>10Δ。
(3)分开不足型
患儿为轻度远视、正视或近视,AC/A 比值低于正常。
看远斜视度>看近斜视度,相差>10Δ。
4﹒继发性内斜视
(1)知觉性内斜视:由于一眼器质性病变导致形觉剥夺,破坏了双眼融合机制而形成。如屈光参差、外伤、角膜混浊,先天性或外伤性单侧白内障,视网膜、视神经病变等。
(2)连续性内斜视:继发于外斜视术后过矫。
(3)残余性内斜视:内斜视术后欠矫。
(二)共同性外斜视
1﹒先天性
发生在生后至1岁内。轻度屈光不正,无明显屈光参差。外斜度大,约在20~40 弧度之间,为交替性恒定性外斜视。可合并出现分离性垂直偏斜(DVD),A型外斜视,上斜肌功能过强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眼球运动正常,可合并头位异常。
2﹒后天获得性
(1)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年龄为0~4岁,看远时或疲劳后、发热、精神集中于某件事时发生外斜视,经提醒可恢复正位。看近时眼位正位。在使用调节性集合控制眼位时,单眼视力可好于双眼同时看的视力。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角>看近斜视角15Δ,AC/A比值高。
2)基本型:看远和看近斜视角相似,<10Δ,AC/A 比值正常。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角>看远斜视角15Δ,AC/A比值低。
4)类似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角>看近斜视角,当遮盖一眼一段时间后则远近距离外斜度相等。
(2)恒定性外斜视:出生后即有或从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来。斜视度较大而恒定。发病年龄小者双眼视觉功能差。单眼恒定性外斜视的偏斜眼常有弱视。患者不能自行控制眼位,可表现为一眼外斜视或双眼交替外斜视。
3﹒继发性外斜视
(1)知觉性外斜视(废用性外斜视):由视觉功能下降引起,如屈光间质混浊,屈光参差,单眼器质性损害等。斜视发生在视力差眼,眼球运动正常。
(2)连续性外斜视:内斜视手术后的外斜视,是继发于内斜视术后过矫。
(3)残余性外斜视:外斜视术后欠矫。
(三)特殊类型斜视
1﹒A‐V 综合征
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幅度改变,常见下斜肌过强与V 征并存,上斜肌过强与A 征并存。
V 征向上和向下注视相差至少15Δ,A 征向上和向下注视相差至少10Δ。
2﹒垂直分离性偏斜(DVD)
双眼交替遮盖时,被遮盖眼上斜视或向上漂移,伴有外转和外旋。当上斜眼转为注视眼时,对侧眼并不向下转,而是无垂直运动或向上漂移。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