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暗色丝孢霉病 > 文章解读

暗色丝孢霉病

暗色丝孢霉病简介

1﹒流行病学
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是指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内脏的感染。暗色孢科真菌均为条件致病菌,菌丝或孢子带有天然棕黑色色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为土壤和植物的腐生菌以及植物致病菌,种类繁多,但在组织内均以棕色分隔菌丝为共同特点。迄今已知有60 多个属中的100 多个种可以引起人类感染,感染途径包括孢子的吸入和创口的接种。我国主要病原菌为皮炎外瓶霉、棘状外瓶霉和甄氏外瓶霉等,以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为最常见。
2﹒临床表现
患者常有外伤史,开始为硬或软的皮下结节,后缓慢扩大,形成无痛性囊性脓肿或结节和肉芽肿;也可为边缘清楚的暗红色斑块,表面呈疣状,常并发溃疡并结以黑色痂。主观症状轻微,继发感染时可有痛感和恶臭,病程慢性。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以四肢多见,少见于面、颈、臀部等。愈后可留下浅表的萎缩性瘢痕。
鼻窦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表现与曲霉性鼻窦炎相似,有鼻塞、鼻息肉,或间歇性鼻窦、面部疼痛和压痛。感染可限于鼻窦或蔓延至眼眶与脑,可伴有突眼症。鼻窦中充满黏稠、黑色的黏液,鼻黏膜有黑色坏死性损害。CT 检查可确定感染的范围。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是由病原菌血行播散所致,起病隐匿、预后较差。
3﹒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标本直接镜检,以及在组织病理检查中见到棕色分隔菌丝即可诊断。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应与皮肤着色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皮肤利什曼病相鉴别,组织病理和培养结果可提供最后的诊断。鼻窦暗色丝孢霉病应与鼻窦曲霉感染鉴别。前者在组织中为棕色菌丝,后者为无色的菌丝。脑暗色丝孢霉病应与细菌性脑脓肿鉴别,两者病原菌完全不同。
4﹒治疗方法
暗色孢科真菌种类众多,大多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且不同的菌对不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度也不同。可试用两性霉素B 与FC、伊曲康唑、特比萘芬、酮康唑等。必要时可考虑联合用药。需要长期和大剂量服药,至少4~6个月。应充分注意其毒副反应。鼻窦暗色丝孢霉病可手术切除,有时需反复清创;不宜切除者可用两性霉素B治疗。

全部文章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