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暗色丝孢霉病 > 典型症状

暗色丝孢霉病

(一)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subcutaneous phaeohy phomycosis)
为最常见和良性的类型。患者常有外伤史,甚至是微小的损伤如切割伤、荆棘或木刺刺伤等。临床表现
(一)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subcutaneous phaeohy phomycosis)
为最常见和良性的类型。患者常有外伤史,甚至是微小的损伤如切割伤、荆棘或木刺刺伤等。临床表现开始为或硬或软的皮下结节,后缓慢扩大,成无痛性囊性脓肿。或表现为结节和肉芽肿。有时为边缘清楚的暗红色斑块,表面可呈疣状。有时为溃疡,表面结黑色痂。患者症状轻微,病程慢性,常感染多年也未造成严重后果。有时由于继发感染,皮损可有痛感和恶臭。好发部位为身体暴露部位,以四肢多见(85%),其他有面、颈、臀部等。愈后可留下浅表的萎缩性瘢痕。患者多为免疫功能正常者。
(二)鼻窦暗色丝孢霉病(paranasal s inus phaeohy phomycosis)
见于免疫功能正常或低下者,为进展缓慢的破坏性疾病。临床表现与曲霉性鼻窦炎相似,有鼻塞、鼻息肉或间歇性鼻窦疼痛、面部疼痛和压痛。感染可限于鼻窦,或蔓延至眼眶与脑,伴有或不伴有突眼症。鼻窦中充满黏稠黑色的黏液,鼻黏膜有黑色坏死性损害。CT检查可确定感染的范围。
(三)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disseminated phaeohy phomycosis)
脑型感染较少见,可继发于肺部感染的血行播散或鼻窦感染的直接蔓延。起病隐匿,最常见的症状为持续性头痛和脑局灶性病变的体征,无特异性。CT检查可对病灶定位,脑脊液可有非特异性变化但很少能发现真菌。在病灶切除并真菌检查前,罕能确诊,故预后不佳。病原菌多为班氏木丝霉(Xylohypha bantianum)。其他尚可累及肺、淋巴结、肝、消化道等,预后较差。

角膜有菌苔或溃疡;视力障碍;肉芽肿;畏光
一、症状
患者多见于户外工作和常与此类腐物接触者。可表现为浅溃疡、瘀斑、褐黑色斑或疣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霉病常有孤立、深在的皮下或肌肉的脓肿或囊肿,皮损可呈杏核大或数厘米,甚至整个胸部大片斑块。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此型可由皮肤或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播散至淋巴结、肺、脑及胆囊等所致,亦可无皮肤损害,初发即淋巴结或血液播散。
本病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1.皮肤浅表型暗色丝孢霉病 包括掌黑斑和黑毛结节病。可表现为浅溃疡、瘀斑、褐黑色斑或疣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
掌黑斑是掌和跖部发生棕色至黑色无鳞屑性斑片。偶可波及颈、胸等部。黑毛结节病是毛干上形成卵圆形小结节,坚硬如石,像虱卵般悬挂或包被于毛干,呈黑色。肉眼不易看清楚。用手指搓摸,犹如沙粒。主要侵犯头发,其次也见于眉毛和睫毛。
角膜感染表现为角膜有菌苔或溃疡,患者自觉畏光、流泪和视力障碍。泪腺感染时表现为泪道阻塞、溢脓,局部有肉芽肿损害。
2.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霉病 常有孤立、深在的皮下或肌肉的脓肿或囊肿,皮损可呈杏核大或数厘米,甚至整个胸部大片斑块。此时皮肤常受累呈褐红色或灰黑色,扪之有浸润感,表面粗糙,一般不破溃,活检时可见皮下组织有稀薄脓液,囊肿内有渗出液,若囊肿壁切除不全、留有窦道,可长期不愈。
3.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 此型可由皮肤或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播散至淋巴结、肺、脑及胆囊等所致,亦可无皮肤损害,初发即淋巴结或血液播散。脑暗色丝孢霉病的发病较急。本型预后差,常导致死亡。
二、诊断
根据皮损表现,真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不难。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