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球孢子菌病 > 典型症状

球孢子菌病

(一)原发性球孢子菌病
1﹒原发性球孢子菌病
60%的患者仅表现为球孢子菌素皮试阳性。部分患者受染后约经2周的潜伏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咳嗽、低热、盗汗
(一)原发性球孢子菌病
1﹒原发性球孢子菌病
60%的患者仅表现为球孢子菌素皮试阳性。部分患者受染后约经2周的潜伏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咳嗽、低热、盗汗、头痛、脓痰中伴有少量血丝。有时伴有胸膜炎、大量胸水,疱疹性结膜炎或急性关节炎。胸部X 线表现为肺炎样或结核球样病变、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病及胸腔积液等。
2﹒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
皮肤外伤后接触本菌发生丘疹、结节,表面糜烂如梅毒下疳样,沿淋巴管继发散在结节,淋巴结肿大。常见的原发性损害不一定有皮肤外伤史,常为无痛性结节或斑块,红至暗红色,表面糜烂形成溃疡,日久形成疣状面。皮肤球孢子菌病可全身播散,侵犯各内脏器官,亦可结疤自愈。
(二)进行性球孢子菌病
原发性球孢子菌病如迁延不愈,2%~8%有症状的原发性感染会残留肺部空洞,X 线检查见胸腔积液,液平面,或表现为肺结核球样损害,或伴有支气管扩张、脓胸、气胸等。病情发展可引起多发性结节性空洞,患者出现持续性高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绀、脓性黏痰等症状,痰中含有许多菌体小团块。血行播散可引起骨骼、关节、皮肤和内脏等病变。

低热;淋巴结肿大;中性粒细胞增高;咳嗽伴胸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一、症状:
从受感染体液或组织标本的培养,或在痰液,胸腔液,脑脊液,引流窦道的病变渗出物直接检查,或在用银或PAS染色的组织活检标本中,检出粗球孢子菌的小球体便可确诊,完整小球体的直径常为20~80μm,厚壁,充满小的内孢子(直径2~4μm),从破裂的小球体释放并进入组织的内孢子可被误认为是无芽酵母菌。
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球孢子菌IgG抗体仍是最有用的试验,血清滴度≥1:4表明存在现感染或新近的感染,更高滴度(≥1:32)表示极有可能已发生肺外感染,然而,免疫抑制病人却可能出现低滴度,成功的治疗滴度应当下降,脑脊液中出现补体结合的抗体可确诊球孢子菌脑膜炎,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仅极少数病例可呈培养阳性。
其他抗体试验,包括更新,更敏感和特异的免疫学试验均不能判断预后,用处不大,免疫功能正常者通常在感染后10~21天内可出现对球孢子菌素或小球体素引起的皮肤迟发性变态反应,但进行性疾病则特征性地缺乏该反应,由于该试验在地方性流行区多数人呈阳性反应,所以,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而不是用于诊断。
临床特点:
a、发病以青壮年和野外工作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b、病因为粗球孢子菌感染所致。
c、原发性皮损多在接种感染1周~3周发生下疳样损害,以后形成结节,沿淋巴管分布,似孢子丝菌病,有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多数可自愈。
d、继发性皮损好发于鼻,颊和头皮等处,表现为多发性无痛性结节,中央部破溃,间或呈疣状增生。
e、粘膜及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但一般不累及肌肉及消化道,肺,重者可致死。
f、分原发性球孢子菌病,和继发性球孢子菌病等。
g、真菌镜检可见圆形厚壁孢子称球体,其中可充满内孢子,真菌培养为双相菌。
h、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阳性,血清学试验阳性。
i、血象白细胞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嗜酸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血沉持续加快。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