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新生儿败血症 > 预防

新生儿败血症

1.做好围生期保健: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对高危儿加强监测: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
3.做好皮肤,黏膜护理: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新生儿不能自主饮食,需要医生针对具体的给予饮食指导。营养要保证。



1﹒一般护理
病室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22~24℃,相对湿度60%),定时空气消毒。供给足够的热量与水分。尽量母乳喂养,吸吮无力的病儿可用滴管喂奶,病情严重不能吃奶的病儿,可给鼻饲母乳或牛乳,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维持机体营养与水电平衡。
加强皮肤护理,随时更换被褥和衣服,保持床铺整洁,执行床边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向病儿母亲介绍病情、并表示一定会竭尽全力进行治疗和护理,使其消除紧张情绪,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以防影响乳汁的分泌,保证病儿的喂养。
2﹒病情观察
注意病儿精神的改变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以及体温、呼吸、面色、黄疸、食欲、哭声等的异常情况。还要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病儿出现双目凝视、前囟饱满、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脑性尖叫、惊厥等,提示可能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若病儿出现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口唇发绀等,有并发肺炎的可能;还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及呕血、便血、腹膜炎等的发生,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并做好相应的护理。
3﹒对症护理
败血症病儿体温表现不一,有高热者,也有体温不升者。因此,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2小时测量体温1次,对体温不升或四肢发凉的病儿,可用热水袋或暖箱保暖;对高热的病儿应给予散包或温水擦浴降温,禁用酒精擦浴和应用解热镇痛药,以免体温骤降而致体温不升或引起酒精中毒、皮下出血等其他并发症。有其他感染的病儿,如皮肤有脓疱疮的病儿,应先用75%的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再用无菌注射针头将脓疱刺破,然后轻轻擦去脓液。但擦脓液时不得用力挤压(尤其是头面部),以防脓液进入血管,形成脓血栓。脓疱多且重时,应送检脓液细菌培养加药敏,根据试验结果,给予有效抗生素生理盐水湿敷。脐部感染时,每日换药1次,保持清洁,必要时可行理疗。口腔溃疡时,可用4%硼酸溶液擦洗,局部涂敷锡类散或西瓜霜。呼吸道感染伴鼻塞时,用0.5%麻黄素溶液滴鼻,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窒息。如有呼吸急促,口鼻周发绀或循环衰竭表现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并给氧气吸入。腹胀明显时,可行肛管排气,以减轻病儿的痛苦,避免影响呼吸与血循环,而加重病情。
4﹒治疗护理
败血症病儿一般需联合用药,且疗程较长。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严格无菌操作,注意保护静脉,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还要熟悉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药动学、药代学特点、用药剂量、用药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用药过程加强监护,防止药液外渗,最好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按时间顺序给药。用药后注意观察疗效,如病儿症状无明显好转,应及时通知医师,查找原因。可根据医嘱采集血液标本,送检血培养及药敏,以便调整用药。
5﹒并发症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系全身感染性疾病,因病儿免疫功能低下,常会发生多种并发症。病情一般较重,病死率高,需加强预防和治疗。
(1)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是新生儿败血症常见并发症之一。病儿表现前囟门饱满,双眼凝视、面色灰暗、呕吐频繁、哭声尖及惊厥等。发现上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并协助进行腰椎穿刺。观察记录脑脊液的压力和性质,采集脑脊液标本及时送检,以协助诊断。腰穿后置病儿平卧位4~6小时,并保持安静,避免哭闹和抬高头部,必要时给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安定等。同时根据脑脊液化验结果,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2)感染性休克:如病儿病情突然加重,体温不升、面色发灰、心率加快、心音低钝、脉搏细弱、四肢发凉以及全身皮肤出现花纹、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可考虑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致病菌毒素还可使毛细血管受损,造成粘膜及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可致DIC、中毒性肠麻痹、化脓性腹膜炎。故应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及其大小与数量;有无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及大小便性质;还要检查肝脾肿大及腹胀情况,发现异常主动分析原因,并及时通知医师,协助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