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肝血管瘤 > 临床检查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1.B超检查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1.B超检查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2.造影超声
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
3.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
4.MRI检查
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血管瘤在MRI的特异性表现。
5.其他肝活检准确率低且可导致出血,肝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多无必要。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于排除代谢活跃的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与肝内恶性肿瘤的鉴别。
1.肝细胞癌:一般有肝炎、肝硬变病史,AFP可为阳性,静脉增强扫描有助鉴别。
2.肝转移瘤:部分肝内转移瘤增强扫描可表现边缘强化,类似血管瘤早期表现,但延时扫描呈低密度可资鉴别。
3.肝脓肿:一般病变周围界限不清、模糊,脓肿周围可见低密度晕环,典型的病变周围强化,病变内气体存在。需结合临床表现。
1﹒超声
(1)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二维超声表现为肝内实质性肿块,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边界清晰,包块周围可见低回声晕圈。内部回声多样,不均匀,以低回声多见。不均质回声中可以表现为中心低回声并散在强回声钙化点。彩色多普勒表现为血管扩张和血流信号增多(图3‐5‐10)。
(2)肝海绵状血管瘤:
瘤体根据内部回声大致可分为四型:强回声型、低回声型、无回声型和混合回声型,以强回声型多见。瘤体周边呈厚薄不均的回声增强,似浮雕状,边缘不规则、可呈毛刺状,清晰、锐利。①强回声型,肝内见圆形或椭圆形强回声光团,边缘锐利、清晰(图3‐5‐11),内部回声不均可见间隔呈细小管状或圆点状无回声区,筛网状。
图3‐5‐10 婴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
a﹒肝内多个圆形稍低回声光团,内部回声不均;b﹒彩色多普勒显示光团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强
图3‐5‐11 肝海绵状血管瘤(强回声型)
a﹒超声显示肝右叶内见稍强回声光团,边界不规则;b﹒超声示彩色血流不明显
②低回声型,瘤体一般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为较均匀的低回声区,外周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壁样强回声环绕。③无回声型,边缘清晰、呈不规则强回声光带,内部见多个不规则无回声暗区,可有较薄之间隔及伸入其内的管道,后方伴有轻度回声增强。④混合型,瘤体较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较模糊或欠清晰,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呈条索状或蜂窝状,内可见大小不等、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显示肝血管瘤病灶内血流极为缓慢或相对静止,部分小血管瘤探测不到血流信号。显示血流信号的特点为血管走行较平滑、均匀,可有周边呈斑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或枝状血流等。
2﹒CT
(1)肝血管内皮细胞瘤分为两个类型,即多发结节型和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CT平扫表现为多个圆形、均匀的低密度囊状或结节状影,可散在分布,大小不一(图3‐5‐12),边缘清晰,50%的病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显示瘤体呈葡萄样强化,对比剂自肿瘤外周逐渐向中心充填。延时后扫描,密度逐渐减低,但瘤壁仍存在强化,像铅笔勾画而成。单发结节型瘤体较大,呈等、低密度,其内可见稍高密度出血或点状钙化灶。增强后肿瘤的边缘显著强化,中央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延迟扫描逐渐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坏死区可持续无强化。临床上经激素治疗后随访病灶可缩小、数量减少或完全消失。
(2)肝海绵状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表现相似,但前者多为单发病灶,且好发于成人和年长儿童,罕见于婴儿期。CT平扫,病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少数病灶中因纤维化或坏死、囊变表现为更低密度区,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静脉增强扫描呈现“慢进慢出”特征性改变(图3‐5‐13)。早期,灶周出现结节状、斑片状、环状强化,随后对比剂自边缘向中心充填强化。延迟后病灶呈均匀强化。病灶中央、边缘
图3‐5‐12 婴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
a﹒CT平扫显示肝内见多个圆形、散在分布的低密度结节影,大小尚均匀,边缘清晰,肝内胆管无扩张;b﹒4增强扫描圆形瘤体显著强化,呈葡萄样。延迟扫描见瘤体均匀强化
图3‐5‐13 肝海绵状血管瘤
a﹒CT平扫示肝右叶外侧缘类圆形低密度肿物影,边界清晰;b~d﹒CT增强检查示早期病变边缘明显强化,内部强化不明显,延迟期病变中心及边缘均强化
区仍残留不同范围的低密度未强化区。
3﹒MRI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瘤体的形态、大小及分布方面与CT相似,MRI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图3‐5‐14),STIR及FLAIR均呈高信号。且随着TE时间延长,血管瘤的信号逐渐增高,于T2WI上信号极高,呈“亮灯征”,即使较小的病灶也可以显示异常高信号,是肝血管瘤特征性表现。MRI增强扫描的强化方式、表现与CT相似,表现为边缘结节状强化并逐渐向中心扩展,直至完全填充的“慢进慢出”强化特征。但大的瘤体中央部信号往往不均匀,延迟扫描也不能填满,与其中央部含有纤维瘢痕、出血或血栓形成有关。急性出血时,在T1WI上局部可见高信号影,而低信号区常为纤维化或含铁血黄素沉着所致。纤维瘢痕影在T1WI、T2WI上均为低信号。
图3‐5‐14 婴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
a﹒MRI T1WI肝内见多个圆形、散在分布的低信号结节影;b﹒MRI T2WI肝内见多个圆形、散在分布的高信号结节影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