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膜性肾病 > 发病原因

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膜性肾病。
1.特发性膜性肾病大多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相关,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足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继而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形成C5
膜性肾病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膜性肾病。
1.特发性膜性肾病大多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相关,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足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继而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损伤足细胞,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产生蛋白尿。
2.继发性膜性肾病继发于很多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乙肝病毒感染,以及药物、毒物、肿瘤或环境因素等,引起继发性膜性肾病的药物主要有一些金制剂、汞、青霉胺、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1.光镜
早期光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本正常,与微小病变难以区别,较易漏诊,必须借助免疫荧光和电镜来明确诊断。随着病程的进展,肾小球体积增大,基底膜弥漫增厚,钉突形成,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晚期则表现为基底膜明显增厚,挤压毛细血管袢,使之闭塞,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硬化。
2.免疫荧光
以IgG、C3为主的沿毛细血管壁颗粒样沉积。可伴有其他免疫球蛋白沉积,但强度较弱。
3.电镜
根据电镜可将膜性肾病进行分期。
Ⅰ期:GBM无明显增厚,足突广泛融合,GBM外侧上皮下有小块的电子致密物沉积。
Ⅱ期:疾病持续发展,上皮侧电子致密物更加明显,基底膜成分插入其中,形成光镜下可见的钉突样结构。
Ⅲ期:除上皮侧电子致密物沉积外,基底膜内亦可见被基底膜样物质包绕的电子致密物,基底膜明显增厚,出现不规则分层。
Ⅳ期:基底膜内电子致密物开始被逐渐吸收,出现电子透亮区。基底膜显著增厚,钉突反而不明显。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