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胸廓出口综合征 > 发病原因

胸廓出口综合征

1.压迫神经和(或)血管的原因有异常骨质,如颈肋、第7颈椎横突过长、第1肋骨或锁骨两叉畸形、外生骨疣、外伤引致的锁骨或第1肋骨骨折、肱骨头脱位等情况。
2.斜角肌痉挛、纤维化、肩带下垂和上肢过度外展均
1.压迫神经和(或)血管的原因有异常骨质,如颈肋、第7颈椎横突过长、第1肋骨或锁骨两叉畸形、外生骨疣、外伤引致的锁骨或第1肋骨骨折、肱骨头脱位等情况。
2.斜角肌痉挛、纤维化、肩带下垂和上肢过度外展均可引起胸廓出口变狭窄,产生锁骨下血管及臂丛神经受压迫症状。
3.上肢正常动作如上臂外展、肩部向后下垂、颈部伸展、面部转向对侧以及深吸气等也可使肋锁间隙缩小,神经和血管受压迫的程度加重。

图17‐3‐2 胸廓上口解剖图
胸廓上口至腋窝通道的解剖结构的改变,形成了锁骨下血管和臂丛受压的基础。压迫因素有先天和后天两类。先天因素包括有颈肋、颈横突过长、前斜角肌止点外移或肌肥厚。后天因素可以是锁骨、第1 肋骨骨折愈合、骨痂增大等。由于胸廓出口部是一个有潜在压力的间隙,在正常情况下肋锁间隙足以容纳通过的神经、血管而不产生压迫症状。如间隙变窄,形成了对血管神经的压迫。
在临床上,由于种种原因,当动脉、静脉和臂丛诸成分从颈部或胸廓出口进入上肢时,可能在某些部位受压迫。受压迫的部位由内到外可有:①斜角肌间三角(压迫动脉与神经);②前斜角肌与锁骨之间的间隙(压迫到静脉);③第1 肋,或第1 肋与锁骨之间(压迫到神经、动脉与静脉);④肋喙突筋膜(压迫到神经、动脉和静脉);⑤胸小肌肌腱(压迫到神经、动脉与静脉)。
造成神经血管结构受压的其他病因有:
1﹒颈肋
(1)人类进化学说:
认为人类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尚有少数人部分地保留猿肋骨的特征。
(2)胚胎变异学说:
有的学者认为颈肋的出现无进化上的联系,纯系一胚胎发育上偶然变异的结果。
(3)臂丛及肋骨生长“矛盾”学说:
此理论及观点较为合理,认为颈肋的形成与臂丛神经根及发育中的肢芽有密切关系。胚胎时,当臂丛神经进入肢芽时,与发育中的肋骨处于相互消长的矛盾地位。在胸部,肋骨的发育较快,生长上占优势,对肋间神经的发育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臂丛神经进入上肢部位,一方面因胚胎生长中脊柱的纵向生长较肢芽生长为快,被迫采取向下斜行方向,跨越横行生长的肋骨并阻碍其生长,另一方面因臂丛神经干的直径在胚胎时远较该部肋骨为粗,能抑制肋骨的发育,此现象由人类颈椎上仍遗有肋骨结节可以证明。
颈肋可表现多种多样,最多者在C 7之一侧或两侧,有时亦可同时发生于C 6及C 7的一侧或两侧,但此情况较少。颈肋的长短可不一致,即在同一患者的两侧亦可长短不一。按颈肋长短及其附着点的情况,按其形态可分为4 类:①短小型:仅第7 颈椎横突上的肋突较长,常由一纤维带或纤维肌肉带与第1 肋骨相连。此种畸形可甚小,在X线片上有时不能看出,但因纤维带的存在可产生症状。②中间型:颈肋较前者为长,其外端游离或由一纤维肌崩带与第1 肋骨接连。③系一近平完整的肋骨,并由一纤维带与第1 肋软骨相连。④完整型:肋骨状似一真颈肋,与第1 肋骨相连接。
在以上4 类中,第1 类不会引起临床表现,另三类均可引起临床表现。颈肋及其纤维带,可使臂丛与锁骨下动脉所通过前斜角肌后方间隙变小,或将通过其上方的臂丛抬高,由于颈肋或纤维带穿过此间隙,臂丛下干及锁骨下动脉可因受到颈肋或纤维带及前斜角肌的异常压迫而引起临床表现。
2﹒前中斜角肌间隙狭窄
前斜角肌位于颈椎外侧的深部,起于颈椎3~6 横突的前结节,止于第1 肋骨内缘斜角肌结节,中斜角肌在三个斜角肌之中最大最长,起于下第6颈椎横突的后结节,止于第1 肋骨的上面,在斜角肌结节与锁骨下沟之间。在前、中斜角肌之间有一个三角间隙,间隙的底部是第1 肋骨,臂丛与锁骨下动脉自此三角间隙通过。其病的发生与神经血管束通过斜角肌构成的三角间隙有关:①先天性畸形:前中斜角肌融合成一块,因此,臂丛必须劈开前、中斜角肌的纤维穿而过之;②前斜角肌肥大,可以是原发的,或是继发于臂丛受刺激而引起的前斜角肌痉挛。③前斜角肌的附着点靠外造成三角间隙的狭窄。以上3 种情况均可使神经血管束受压迫产生斜角肌症候群。
3﹒肋锁通道异常
在锁骨与第1 肋骨之间的间隙较小,在解剖上是一个弱点,其中通过到上肢的神经血管束。如果锁骨或者第1 肋骨在形态上有所改变就会使锁肋间隙进一步变小,而压迫其间的神经血管束产生症状,表现为:
(1)第1 肋骨畸形:正常的第1 肋骨向前向下。但在变异的情况下,第1 肋骨呈水平位或者较高,这种位置就会压迫上面的神经血管束。
(2)颈胸段的脊柱侧弯或先天性的半椎体可以使胸廓上口扭转,第2 肋骨务上。
(3)锁骨与第1 肋骨同折,愈合后出现大量骨痂或错位愈合,肋锁间隙减小,甚至锁骨粉碎性骨折折片错位刺伤神经或血管。
(4)锁骨下肌肥大。
4﹒肋喙韧带及胸小肌腱异常
喙突与胸小肌的后方通过到上肢的神经血管束。Wright 在1945年就发现正常人当上肢过度外展时出现神经血管束的压迫,这是因为神经血管束被拉紧同时又受到胸小肌的压迫所致。受压的部位在锁骨下动脉过度到腋动脉的部分。在解剖的标本上与手术台上都可以证明这种压迫的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上肢过度外展虽然血管神经束压迫并不出现症状。当喙突骨折畸形愈合或小肌增厚就会出现症状。
此外,常见的病因还有:长的C 7横突;异常第1 胸肋;上肢和肩胛带下移时位置上的改变;第1 肋或锁骨骨折伴有畸形或骨痂形成;位于出口间隙的肿瘤所压迫等。
正常情况下,前斜角肌及中斜角肌皆附着于第1 肋骨,后者与二肌开成一三角并作成其底边。锁骨下动脉及臂丛下干即自此三角内穿出,该动脉及臂丛即需通过此二肌与颈肋间的三角进入上肢,往往因该处空隙较小,锁骨下动脉及臂丛干的活动受到限制,在每次吸气时,动脉即行受压,向后移位,臂丛干亦被压向颈肋,逐渐发生激惹或压迫神经及血管的症状。受压最多者为锁骨下动脉及C 8与T 1神经合成的神经下干,即尺神经及正中神经的症状较多。当然,症状的轻重与压力的大小及颈后三角基底空隙宽窄有关。
临床观察证实产生症状的因素,即局部解剖变异、肩胛下垂及前斜角肌的异常,后者最为主要。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