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病毒性肝炎 > 发病原因

病毒性肝炎

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
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
肝炎的发生有内因和外因,外因多为湿热或疫毒之邪;内因多系机体的正气亏损,如素体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或久病大病之后正气耗伤者,又感受湿热或疫毒之邪,两相搏结,则猝然而发。临床上根据邪正交争的不同态势,又可形成肝炎的不同临床证型和病程转归。
当湿热疫毒之邪侵入机体后,若正盛邪轻,则易于驱邪外出,临床上可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成为一过性感染或隐匿性感染;若正盛邪实,两相交争炽盛,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肝炎。急性肝炎系由于湿热入侵,蕴结不解,郁而化毒,弥漫三焦,上不得宣,下不得泄,首犯脾胃,结于肝胆,使其脏腑功能失调。脾主运化,脾胃失调,则导致脾困不运,胃纳不健。又因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肝受侵扰,即可出现肝郁不舒,气机阻滞,进而导致气滞血瘀,发生一系列气血失调的病证,临床表现有肝胃不和、肝脾不调、气滞血瘀等证。肝胆相表里,肝郁或肝热迫使胆汁外泄,使其不能循于常道,以致溢于肌肤,身目俱黄,此即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若湿热阻于气分,或湿重于热,肝热未迫使胆汁外泄,尚能循其常道,没有出现黄疸者,则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若正虚邪恋,正邪相持,虚实兼夹,则病情缠绵,迁延不愈,转变为慢性肝炎。湿为阴邪,黏滞难解,热为阳邪,其性燥烈,湿热毒邪,经久不解,日久必导致全身阴阳气血的虚损,其转归有二:一为热重于湿,热易煎灼阴液则出现阴虚为主的临床表现,如肝阴虚、肾阴虚、肝肾阴虚或阴血不足等;二为湿重于热,湿易阻遏气机,耗损阳气,则出现阳虚为主的临床表现,如脾气虚、脾阳虚、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等。慢性肝炎与急性肝炎的病因病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的是湿热毒邪从急性阶段迁延至慢性阶段,始终邪未清除;不同的是慢性阶段,除有全身的功能失调症状外,更因湿热毒邪蕴伏不解,正气衰退明显,可导致各脏腑阴阳气血的严重虚损。若慢性肝炎日久不愈,气血凝滞,脉络瘀阻,形成积,血瘀水停,经隧不利,最终形成臌胀,则演变成肝硬化。若正虚邪实,正气不支,湿热毒邪炽盛,迅速传里入血,或迫血妄行,血溢络外,或血热迫使胆汁外泄,产生出血、黄疸,或因热生痰,内扰心神,痰热蒙闭心窍,导致昏厥、谵妄、痉挛等症状,此即为重型肝炎,终致邪陷正虚,气阴耗损,闭脱并见,此即为肝昏迷之临床证候。
由此可见,肝炎的病因病机,因正邪之交争状态不同而复杂多变,须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而具体分析。从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来看,一为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其毒力之强弱、感染之轻重与中医所谓的邪之盛衰相当。二为机体的抵抗力低下,主要包括免疫反应功能低下,组织修复能力不足,功能代偿失调等,与中医所谓之“正气不足”相当,所以由肝炎病毒之不同类别及免疫力的不同状态,从而产生病毒性肝炎的不同临床表现。中西医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有共通之处。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