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原发性青光眼 > 发病原因

原发性青光眼




1﹒充血性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
(1)角膜:角膜上皮水肿,细胞间有液体聚集,初在深层,位于上皮和前弹力层间,以后形成水泡,泡内有时出现淋巴细胞。水泡破裂,上皮剥脱,如剥脱的上皮一端悬于角膜上,形成丝状角膜炎。日久出现退行性血管翳。这种血管翳可导致角膜浅层发生透明样变和淀粉样变,即晚期的角膜带状混浊。基质肿胀,板层的间隙加大,固定细胞变性。后弹力层因肿胀而破裂或皱缩,内皮细胞变平,形状不规则,甚或消失。
(2)前房角:早期即狭窄或关闭,周边部虹膜部分或全部与角膜后壁接触,甚或粘连。早期小梁被虹膜根部遮盖,内皮细胞肿胀,角间隙内充以渗出质和炎细胞。日久周边前粘连形成假前房角(图4‐18),该处虹膜变薄甚至仅剩色素上皮。小梁变性,硬化,或被结缔组织替代。内皮细胞消失,Schlemm管变窄或消失,周围常见淋巴细胞浸润。
图4‐18 假前房角
(3)虹膜:充血水肿,根部接触小梁,发生周边前粘连,晚期虹膜萎缩变薄,有时色素上皮增生,瞳孔括约肌和开大肌萎缩。血管硬化,管壁透明样变,内皮增生,管腔狭窄或闭塞,可见新生血管,有时虹膜表面出现与角膜后弹力层相连续的膜性组织,使虹膜色素外翻。
(4)睫状体:明显肿胀变厚,睫状突可较正常大2~3倍,且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晚期萎缩变小,肌纤维部分消失,睫状突变薄变小,血管硬化,结缔组织透明样变。
(5)脉络膜:静脉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轻度炎细胞浸润。晚期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闭塞消失,脉络膜明显变薄,仅大血管存在。
(6)视网膜:水肿,轻度炎细胞浸润,渐之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退行性变。色素上皮最初阶段无变化,逐渐消失,以视乳头周围最为显著。丛状层出现囊样变性,黄斑部为显著。
(7)视乳头:急性期充血水肿,久之,神经纤维解离、破坏,筛板后陷呈筛网状陷凹(图4‐19)。陷凹内有时填以增生的神经胶质,甚至填满陷凹或突入玻璃体内,临床上易误诊为视乳头的其他疾病。
青光眼性视乳头病理的凹陷的病理机制目前有以下四类学说:①机械学说:急骤的眼内压增高,导致筛板前区的神经和胶质成分萎缩、变薄、并向后突出,形成深陷凹。②海绵状退行性变学说:视乳头表面神经胶质组织受损,使玻璃体液体通过视神经内界膜星形胶质细胞的间隙进入视神经,引起神经纤维和胶原纤维的退行性变,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所致。③血管学说:高眼压导致视乳头胶质组织和视网膜成分的缺血性损害。④轴浆传递障碍学说:高眼压时神经轴浆流动受阻,筛板外轴突空虚,节细胞蛋白合成障碍,胶质细胞肿胀,神经节细胞损害。
图4‐19 青光眼陷凹
(8)晶状体:后期混浊肿胀,皮质纤维解离,出现空泡。上皮增生,有时使晶状体囊变厚成障。
(9)玻璃体:肿胀,推晶状体和虹膜向前。后期液化。
(10)巩膜:浅层血管充血,巩膜内血管和神经管周围细胞浸润,日久板层纤维硬化,变薄,可出现巩膜葡萄肿。
2﹒慢性非充血性青光眼(单纯性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
近年来对单纯性青光眼前房角组织学改变进行了观察。有人认为前房角原发性退行性变可能是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它起于小梁外侧部分,以后涉及Schlemm管、收集管、巩膜静脉丛。这些改变包括小梁变厚和硬化,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变性、空泡形成。小梁间散在色素颗粒沉着,还有充以色素的分支细胞。小梁神经纤维变性,粗细不匀,甚至消失,以上的各种改变可导致小梁间隙狭窄,Schlemm管管腔部分黏着,甚至闭塞。有的还可见巩膜内收集管和血管的变窄和闭塞。有人发现Schlemm管管壁内皮细胞中为输送房水的空泡样结构即吞饮现象减少或消失。
以上所述眼内各组织的变化逐渐加重,失去视功能,成为绝对期青光眼。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