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这种病理过程被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详细>>
  • 别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治愈率:
  • 高危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 可因原发病、DIC 类型、分期等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最常见的表现有出血倾向、休克、栓塞及微血管性溶血等。
    1.出血倾向 发生率为84%~95%。特点为自发性、多发性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多见于皮肤、黏 [详细]
  • 相关疾病: 1.皮肤血栓栓塞:最多见,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肤发绀,皮肤斑块状出血性坏死,干性坏死等。
    2.肾血栓形成: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最常见。  
    3.肺血栓形成:呼吸困难、紫绀、咯血 [详细]
  • 是否属于医保:
  • 挂号的科室:血液内科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治疗方法:由于DIC的诱发因素以及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治疗决策应是个体化。
    1.基础疾病治疗
    加强基础疾病治疗是消减DIC促发因素,增加患者存活的首要措施。
    2.血液制品的应用
    应用血液制品实际是一种替[详细]
  • 发病原因: 病因来自于基础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约占2/3,产科灾难和外伤也是DIC的主要病因。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包括:①全身感染/严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等。②外伤,包括多发性创伤、大面 [详细]
  • 临床表现: 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

    [详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热门咨询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