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颅内动静脉畸形 > 疾病介绍

颅内动静脉畸形

颅内动静脉畸形简介

颅内动静脉畸形(intracran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指由一支或几支弯曲扩张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组成的发育异常的脑血管团,其体积可随人体的发育而生长。AVM占脑血管畸形总数的90%以上。随着显微外科手术技术、血管内栓塞术和放射治疗的发展,各种AVM 治疗方法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巨大AVM 的治疗仍是目前的难点,有关其术后脑水肿和脑出血的原因尚有争议。
自1927年脑血管造影技术出现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脑AVM 手术。20 世纪40年代,Olivecrona 首次切除脑AVM 获得成功,经过他不懈的努力,使脑AVM 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手术死亡率降低到9%。至此,手术正式成为治疗中小型(表浅部位)AVM 的方法之一。在其后的数十年中,Yasargile等对AVM 的手术方法不断地改良,并随着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中小型(表浅部位)AVM 的手术死亡率已几乎为零,手术致残率也降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1949年,Norlen 首次对AVM 术后病变周围动脉的充血现象进行了描述。1974年,Spetzler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常灌注压突破”(normal perfusion pressure breakthrough,NPPB)理论。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巨大AVM 术后出现异常水肿和出血的原因,为巨大AVM 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1960年,Luessenhop 使用silicone 进行了首例脑AVM 的血管内治疗。20 世纪70年代,Kerber 和Tadavarthy 等在血管内治疗中还使用了bucrylate 和Polyvinyl alcohol 等材料。目前,关于AVM 栓塞材料已有多种。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
脑AVM 的放射治疗始于1951年。1972年Steiner 发表了首例成功治疗脑AVM 的报道。之后,γ‐刀出现并成为了AVM 放射治疗的主流。Stockholm、Virginia 以及Lunsford 等使脑AVM 的放射治疗逐渐得到完善,并成为脑AVM 治疗的另一种有效途径。
目前,为了有助于神经外科医师进行术前手术风险和术后效果的评估,临床上通常采用Spetzler 和Martin(1986年)分级系统(表14‐2)。它根据病变大小、部位及静脉引流方式评分,1~5分代表Ⅰ~Ⅴ级。
表14‐2 Spetzler‐M artin 分级系统

基础知识

  • 是否属于医保:
  • 别名:颅内动静脉畸形
  • 发病部位:头部,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 发病原因:
  • 相关症状: 位于畸形灶内和灶旁的动脉瘤和囊样扩张是颅内AVM出血的主要原因。在瘘口部位,动脉内的血流压力可直接传递到静脉内,高流量、高灌注压向脆弱的静脉分流,直接导致畸形血管破裂,出现连续性脑内或蛛网膜下
  • 相关疾病: 可导致脑内、脑室内和蛛网膜下控出血,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由于长期顽固性癫痫发作,脑组织缺氧不断加重,致使病人智力减退。 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呈进行性,表现为运动、感觉、视野以及语言功能障

诊疗知识

  •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 治疗费用:
  • 治愈率:
  • 治疗周期:
  • 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手术切除为治疗颅内AVM的最根本方法,不仅能杜绝病变再出血,还能阻止畸形血管盗血现象,从而改善脑血流。只要病变位于手术可切除部位均应进行开颅切除。应用显微手术技术,颅内AVM手术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