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脾脓肿 > 临床检查

脾脓肿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有显著增加,出现核左移,当合并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还可减少。脾脏严重感染时骨髓可产生幼稚细胞和网织细胞增多。对临床疑有脾脓肿,可考虑在B超或C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有显著增加,出现核左移,当合并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还可减少。脾脏严重感染时骨髓可产生幼稚细胞和网织细胞增多。对临床疑有脾脓肿,可考虑在B超或CT引导下行包块穿刺,脾脓肿者可抽得陈旧性积血或脓液。穿刺液应做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进一步的抗生素应用。2.其他辅助检查(1)B超 显示脾脏增大,脾内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的无回声暗区,边缘不平整,腔壁较厚。无回声区边缘回声较强、模糊,内有散在小点状回声影,可见液平,偶尔有气体回声;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约60%病灶在脾上极,可伴有左侧胸腔反应性积液。(2)胸腹X线平片检查 膈肌抬高并有运动受限、脾脏阴影扩大、左胸腔积液以及肺不张等。钡餐造影示胃及横结肠向右前方移位,胃大弯有受压残缺现象。(3)CT检查 发现脾脏外形向外膨隆,脾内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脓肿内可见液平面或气体,脓肿壁与脾实质相等。增强扫描时脓肿壁可增强,但脓肿内容物不增强。脾脏内可见散在的钙化斑。(4)动脉造影 脾脏增大,动脉相时脾内有一无血管的膨胀性肿块,边缘粗糙,膨胀使血管移位、变直和分开。毛细血管期,脓肿呈现边缘不规则而模糊的充盈缺损,脓肿周围无染色及血管增加,无包绕血管或血管湖,脾静脉正常。(5)放射性核素脾脏扫描 单发性较大脓肿表现为大片放射性缺损区,多发小脓肿,呈放射性核素不均匀摄取图像。

常表现为寒战、发热、左上腹或左胸疼痛,可伴消瘦、乏力。查体可有左上腹触痛、腹肌紧张,脾区叩击痛。辅助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X 线胸腹部检查可见左膈肌升高、脾脏阴影扩大;B 型超声、CT 检查均可见脾区肿块及液性暗区。

1﹒X线
多表现为非特异征象,如左膈肌升高,部分病例有少量胸腔积液和左下肺肺不张,膈下见软组织包块。脾内积气为特异征象。钡餐示胃和横结肠向右前方移位,胃大弯受压。
2﹒超声
脾增大,可出现回声增强。病程初期,脓肿灶呈分布不均匀的低至中等回声,与周围脾组织间有一不规则且较模糊的边界。随着病程进展,脓肿出现坏死、液化而出现液性与实性混合回声。病程进一步发展,脓肿形成界限明显的无回声区,壁较厚,内缘不规则,其内有散在的小点状回声。
3﹒CT
早期脾稍大,边缘向外隆起,内见均匀低密度区,发生组织液化坏死后呈多个或单个低密度灶,边缘模糊,CT值为20~30HU。有时可见液平面或气体。增强扫描脓肿边缘环形强化(图3‐7‐1),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带。慢性脾脓肿有时在脓肿壁上见散在钙化或环形钙化影。
图3‐7‐1 脾脏急性脓肿
CT增强显示脾大,脾内巨大类圆形低密度灶,壁明显强化
4﹒MRI
典型脾脓肿在T1WI呈圆形或卵圆形低信号区,脓肿壁与周围的肉芽组织较脓肿内部液化的组织信号高,环外可有一圈低信号水肿带。T2WI为高信号,脓肿壁可呈厚环状低信号,外周可见高信号水肿带。静脉注射Gd‐DTPA增强后脓肿壁明显强化,多呈厚薄均匀的环状强化,有时可见典型的靶征,一般看不到壁结节。若脓肿内见到气体或气‐液平面,具有特征性。真菌感染造成微小脓肿,T1WI多不能显示,T2WI呈小的高信号影,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最敏感,常位于包膜下,增强后一般不强化,与正常强化的脾形成对比。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