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脑动静脉畸形 > 临床检查

脑动静脉畸形

1.头部CT检查见局部不规则低密度区,病变内钙化、新鲜的出血、血肿,血肿吸收或脑梗死后所遗留的空洞;增强后呈不规则高密度(相当于动静脉畸形的部位)、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1.头部CT检查见局部不规则低密度区,病变内钙化、新鲜的出血、血肿,血肿吸收或脑梗死后所遗留的空洞;增强后呈不规则高密度(相当于动静脉畸形的部位)、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最具有特征性:动脉期摄片可见一团不规则扭曲的血管团,有一根或数根粗大、显影较深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早期出现于动脉期摄片上、扭曲扩张、导入静脉窦,病变远侧的脑动脉充盈不良或不充盈。
3.MRI(磁共振成像)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均因“流空效应”而显示为黑色。

1.海绵状血管瘤
是年轻人反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DSA常为阴性;CT见蜂窝状的不同密度区伴钙化灶,可略增强,周围脑组织轻度水肿,很少有占位效应,无粗大的供血动脉或扩张、早现的引流静脉;需术中和病理与隐匿性动静脉畸形鉴别。
2.癫痫
栓塞的脑动静脉畸形常有顽固性癫痫,可有偏瘫和小脑共济失调,因DSA阴性常误诊为癫痫;但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病,CT除脑局灶性萎缩形成的大片低密度区外,还可见小片钙化影混杂于低密度区周围。
3.胶质瘤
血供丰富的胶质瘤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DSA也可见动静脉交通和早期出现的静脉,但尚可见明显的占位效应,无增粗、扩大的供应动脉,引流静脉不扩张、迂曲;且发展快、病程短、常有颅高压和神经功能缺失症状,CT和MRI可明确。
4.转移瘤
绒毛膜上皮癌和黑色素瘤等脑转移者可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且DSA可见丰富的血管团和早期出现的静脉;但年龄大、病程短、进展快、血管团多呈不规则的血窦样、病灶周围水肿明显伴血管移位、可发现原发灶。
5.脑膜瘤
血管母细胞型脑膜瘤可有类似的临床和DSA表现,但占位迹象明显,无增粗的供血动脉和扩张的引流静脉,供血血管呈“抱球状”包绕于瘤的周围,CT见明显增强的肿瘤、边界清楚、紧贴于颅骨内面、与硬膜粘着、可有颅骨受侵。
6.血管网状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
多呈囊性,小的瘤结节位于囊壁上;血供多围绕于瘤的四周;CT见低密度的囊性病变,增强的瘤结节位于囊壁一侧;可伴红细胞增多症和血红蛋白异常增高。
7.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一位病因,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DSA可明确。
8.静脉性脑血管畸形
少见,位于四叠体部位或第四脑室附近者可阻塞导水管或第四脑室而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脑血管造影可见一根粗的静脉带若干侧支,CT为能增强的低密度病变。
9.Moyamoya病(烟雾病)
DSA见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有闭塞,大脑前、后动脉有逆流现象,脑底部有异常血管网,未见回流静脉。
(一)CT表现
1﹒无并发症时
平扫呈等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虫曲状、点状、条索状或小片状增强。
2﹒伴发血肿时
平扫可呈高密度、低密度及低、等、高混合密度病灶,前者提示为急性血肿,后两者常提示为慢性血肿。增强扫描,部分病例病灶周围可显示畸形血管团,部分病例病灶周围呈环状增强(图2‐2‐4‐15)。
3﹒伴发梗死、软化和萎缩时
平扫呈低密度区,形态为楔形、不规则形或条形。增强扫描,除部分病例可显示畸形血管团外,大多不增强。
(二)MR表现
可精确显示病灶大小和部位,可显示粗大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畸形血管团及并发的出血、囊变、血栓形成等。
(三)血管造影
一簇畸形血管团,与扩大、迂曲的动脉及静脉相连,静脉过早显影,邻近血管显影不良或变细(图2‐2‐4‐16)。
a
b
c
图2‐2‐4‐15 AVM
a﹒平扫CT,示左颞叶区低至高混合密度病灶,内有钙化;b﹒增强CT,示部分病灶明显强化,灶周可见畸形血管团;c﹒DSA侧位动脉期,示脑内异常染色及静脉过早显影;d﹒DSA后前位静脉期,示畸形血管团及粗大的引流静脉
d
a
图2‐2‐4‐16 动静脉畸形
a﹒T2WI,示左额顶叶类圆形病灶,内可见粗大、迂曲的流空血管;b﹒MRA,示一簇畸形血管团,与扩大、迂曲的动脉及静脉相连,静脉过早显影,邻近血管显影不良或变细
b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