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纵隔肿瘤 > 临床检查

纵隔肿瘤

1.X线检查:常规胸部正侧位,X线照片及透视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方法有:支气管造影,断层造影,血管造影及纵隔充气造影等。
2.内窥镜检查。
3.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4.经皮穿刺活检。
5.
1.X线检查:常规胸部正侧位,X线照片及透视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方法有:支气管造影,断层造影,血管造影及纵隔充气造影等。
2.内窥镜检查。
3.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4.经皮穿刺活检。
5.试验性放射治疗。
6.活体组织检查。
7.电子计算机X线分层摄影检查(CT)或MR检查
CT检查可以对肿瘤的浸润情况进行评价,明显优于普通X线片,提高了纵隔肿瘤和囊肿诊断的准确性,确定纵隔肿物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它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能够检出纵隔内,胸膜或肺内转移灶,并决定纵隔肿物诊断性穿刺活检的最佳途径。MR能准确分辨淋巴结与血管,同时能三维观察肿瘤与大血管及心脏的关系。

1.中央型肺癌:有咳嗽、咯血、消瘦、发热、胸痛、声嘶等症,体检可出现局限性哮鸣音及肺气肿,杵状指、膈肌麻痹、上腔静脉综合征等。X线可见肺门有块影以及局限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等症。CT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在肺内还是肺外,纤支镜可直接窥见肿瘤,痰脱落细胞检查可为阳性。
2.纵隔淋巴结核:发病年龄较轻,有低烧、潮热、盗汗、干咳、咯血、消瘦等。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
3.主动脉瘤:突然胸痛如刀割样,胸痛发作后可出现肢体的周围动脉搏动减弱、血压下降等症。X线检查可发现主动脉弓增宽,主动脉局部有凸出或隆起。心脏B超显示主动脉前后壁增宽。主动脉造影可显示有两个通道。

1﹒前纵隔肿瘤
(1)胸腺瘤:
肿瘤多位于前纵隔的中部偏上,边缘清楚,可有分叶或有弧形或斑状钙化。CT 平扫可清楚显示良性胸腺瘤肿瘤周围的脂肪间隙,瘤内钙化、囊变,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恶变者表现为肿瘤周围的脂肪间隙消失并侵犯周围组织。
(2)畸胎瘤:
畸胎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含有多种组织而密度不均匀,有时其内可见牙齿及骨骼影,囊肿壁可以呈蛋壳样钙化。恶性者多呈分叶状,边缘可不规则。CT 可显示肿瘤内的囊性水样密度、脂肪密度、骨骼密度。
(3)胸内甲状腺肿:
肿块位于前纵隔上部,边缘光滑与颈部肿物相连,气管受肿块推压多向对侧和后方移位。肿块内可有斑片状钙化。由于甲状腺内含碘,CT 扫描时其密度高于周围组织达15HU,增强明显且持久,肿块密度不均,其内可有斑片状钙化。
2﹒中纵隔肿瘤
(1)恶性淋巴瘤:
多同时侵及纵隔内多个淋巴结,故肿块多呈分叶状,向纵隔两侧突出,有时一侧明显,气管可受压变窄,可经肺门沿肺间质向肺内浸润。CT 显示纵膈内多个淋巴结增大,常累及纵隔两侧和肺门并融合成块侵及周围结构,也可向肺内浸润,肿块呈中度强化。
(2)支气管囊肿:
囊肿多位于纵隔上部气管周围,囊肿多呈类圆形,边缘锐利、光滑,无分叶现象,深呼吸时其形态可略有改变,呼吸时可随气管活动。CT 表现呈密度均匀的圆形类圆形CT 值为水样,当含蛋白较多或有出血时可达30HU 至40HU,无强化。
3﹒后纵隔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后纵隔肿瘤。肿瘤好发于后上纵隔,向一侧突出形成肿块影,侧位上与脊柱重叠,肿块为类圆形,边缘锐利。恶性者可呈分叶状,侵蚀邻近骨骼。CT 表现为脊柱旁区的类圆形肿瘤。密度低于周围肌肉组织,中等强化,发生于椎间孔者呈哑铃状,椎间孔增大及脊髓受压。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