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临床检查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血培养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2.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异常的瓣膜,如瓣膜重度反流,瓣膜上有赘生物等。3.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T波发生改变等情况。
1.血培养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2.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异常的瓣膜,如瓣膜重度反流,瓣膜上有赘生物等。3.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T波发生改变等情况。

1﹒临床表现
(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症状和体征:起病症状多种多样,大部分患者先感觉乏力、疲倦、食欲不振及低热;有一些患者因体重减轻或贫血就医,才发现有心内膜炎;部分可能在拔牙、产后或手术后而发生本病。本病虽然大部分发生在已有心瓣膜病变的基础上,但少数患者在发病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直到出现此种并发症时才被发现。有时起病较急,高热、寒战,或伴有脑部、内赃、四肢等处动脉的栓塞,疾病一开始可能有偏瘫、四肢局部缺血性疼痛、视网膜动脉栓塞所致失明、腹部绞痛、心肌梗死、血尿或脾梗死等表现,这些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常导致误诊。临床表现归纳以下三方面:
1)全身感染
①发热:为本病常见的症状,热型中以不规则者为最多,各类热型均可出现。但约20%可为不发热者,仅偶有低热者。
②其他全身症状:主要是进行性贫血、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盗汗、全身疼痛等。
③杵状指:一般杵状指多出现在晚期,见于20%~40%的病例,无紫绀。在疾病过程中如观察到无紫绀的杵状指,对诊断有很大意义。
④脾肿大:脾肿大而软,占52%~69%,对本病有相当大的诊断价值。
2)栓塞及血管病损:栓塞现象广泛而常见,成为诊断或鉴别诊断要点之一,占36%~66%,近年来下降至15%~35%,栓塞为单一部位或多部位。早期发生的栓塞大多起病急,病情凶险。
①脑栓塞:栓塞部位以脑部多见。包括:脑栓塞常发生于大脑中动脉,呈偏瘫失语;弥漫性栓塞性脑膜脑炎因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的散在性细菌性栓塞所致,可酷似化脓性脑膜炎、脑炎或结核性脑膜炎,应该谨慎鉴别;脑出血由脑部菌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弥漫性脑出血,特别是蛛网膜下出血,可引起颈部强直及血性脑脊液,预后恶劣。
②反复肺栓塞为很重要的临床表现,典型肺梗死症状为突发性胸痛、气急、紫绀、咳血或虚脱等,多发性小栓子引起的肺栓塞可无典型的肺梗死症状。X线胸片除呈大块楔形阴影外,也可为不规则小块阴影。如发生在两肺上叶,可误诊为肺结核。风湿性心瓣膜病的赘生物多位于左心,而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的赘生物多在右心或肺动脉,因此,临床上大循环栓塞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而肺栓塞多见于先于性心脏病和吸毒者的三尖瓣心内膜炎。
③冠状动脉栓塞出现心肌梗死的突发胸痛、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表现,并可迅速死亡。
④肾脏栓塞时有腰痛、血尿,但小栓塞常无症状而易漏诊。
⑤脾脏梗死时可发生左上腹或左胁部突然的疼痛和脾脏增大压痛和发热。许多小型肺梗死,可不发生明显的症状。常因为伴发脾破裂出血、休克,感染的脾破裂引起腹膜炎或膈下脓肿,而误认为其他急腹症。
⑥四肢动脉如股动脉、动脉、骼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的栓塞,会引起肢体动脉的软弱或缺血性疼痛。栓塞可波及任何血管,故临床症状可多样化。
⑦眼部变化除结合膜可见瘀点外,眼底检查可见扇形或圆形出血,有白色中心。有时眼底可见圆形白色点(Roth点)。
⑧中枢神经系统病灶有时引起偏盲、复视。视网膜中心动脉栓塞则引起突然失明。
⑨皮肤及粘膜上的瘀点亦可由栓塞引起,或由于感染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其脆性增加而破裂出血,瘀点中心可呈白色或灰色,近年报道瘀点出现占病人数约40%。大的皮内或皮下栓塞性损害约青豆大小(直径5~15mm),微微隆起,多呈紫红色,有明显压痛,发生在手指足趾末端的掌面,称为欧氏结节,大多持续数天后消失。这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体征之一(占10%~22%)。
3)心脏变化:大多数原有瓣膜的体征在疾病的过程中变化不多。心脏听诊以原有心脏病的杂音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为常见,也可闻及因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所致的杂音。有时在细心听诊下,可发现赘生物生长或破坏产生杂音性质的改变,亦可因瓣膜溃疡、瓣叶膨胀瘤穿孔、腱索断裂或室间隔破裂产生。原有杂音变得粗糙、响亮或呈音乐样。本病极少发生于结疤很厉害或完全纤维化的瓣膜,因此在高度二尖瓣狭窄、慢性心房纤颤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例很少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所引起的心律失常除心房颤动外,多数为过早搏动。
(2)特殊类型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和体征
1)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近年来由于心脏手术的开展,心导管的插入、人工瓣膜的置换增加了金黄葡萄球菌心内膜炎的患病率,本病大多呈急性过程。特点:①较易侵袭正常心瓣膜,占18%~48%,常累及主动脉瓣和二尖瓣;②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典型体征,如瘀点、欧氏结节、脾肿大在本病中不常见,心脏杂音可以听不到;③年迈者患此病有增加趋热,可以不发热;④较易出现心肌、心包、脑、脑膜、肾脏及肺等处的脓肿或化脓性栓塞;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偶可发生;⑥其病死率达20%~40%。
2)产碱杆菌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①起病急,高热、寒战或畏寒为主要症状;②感染不仅限于原有病变的瓣膜,且可侵及正常的心瓣膜,并能严重损害心肌;③短期内出现明显的进行性贫血;④早期发生较大的动脉栓塞,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达30%~70%。
3)真菌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①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体力极度衰弱,且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者;②全身性真菌感染伴显著的心脏杂音及栓塞现象者;③真菌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大而易碎,故大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的栓塞常见;④多次血培养阴性,真菌培养阳性;⑤眼底检查除Roth点、白色渗出物、出血外,眼色素炎或内眼炎是其特点。
4)人工瓣心内膜炎:临床特点:①是瓣膜置换术的严重并发症,可发生在换瓣后的各个时期。大多数主张分早期及晚期;②早期是指感染发生在手术后2个月内,细菌可来自切口感染、手术器械等,病死率达60%~80%。晚期是指感染发生在手术后2个月以后,细菌来自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等的操作,病死率达35%~50%;③并发症有瓣膜瘤破裂、主动脉窦破裂、瓣环周围脓肿、瓣环裂脱、心肌脓肿、心包纵隔疹管、人工瓣口血栓形成等。
5)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①发生于吸毒者、人流术后、广泛应用静脉导管等;②吸毒者和人流后的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多为年轻患者,致病菌为葡萄球菌为主,急性病程,常伴多发性肺梗死,预后较好,病死率10%左右;③静脉导管术引起感染,常累及年迈者,致病菌以耐药葡萄球菌为主,病死率高达60%;④诊断主要依靠具有细菌可侵入的途径;败血症;多发性肺梗死;血培养阳性;超声心动图见三尖瓣上的赘生物。
2﹒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血培养:约70%~80%血培养阳性,阳性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最直接的证据,同时为选用抗生素提供了依据。为了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在进行抗生素治疗前24~48小时内至少做血培养3次,每次宜取血10~15ml,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3周。取血时间以寒战或体温骤升时为佳。必须强调1次血培养阳性是不可靠的,至少有2次培养出同样的细菌,才可确定诊断。真菌性心内膜炎,尤其是曲霉菌,血培养常阴性,但若有栓子脱落大血管,则可在栓子中分离出真菌。
(2)血液变化:继发性贫血为本病特点,血红蛋白大多在60~80g/L。白细胞计数多轻度增多或正常。在有较严重或广泛的栓塞并发症或急性病例中,白细胞计数可达25×109/L以上,甚至高达66×109/L。有时血液中有大吞噬细胞出现,占白细胞3%~5%,属于网状内皮系统过度刺激的表现。血小板常正常;在疾病的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大多增快,血中丙种球蛋白增加;50%以上类风湿因子阳性;90%以上血中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
(3)尿常规检查及肾功能:50%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和显微镜下血尿,晚期病例肾功能不全。
(4)心电图:无并发症时心电图无特异性或无改变,但当出现室间隔脓肿或心肌炎时,则可出现各种传导阻滞或室性早搏。
(5)超声心动图: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提供了另一新的诊断方法,对心内并发症的发现有所帮助,但较多经验的积累说明有其局限性和特异性。其特征:①瓣膜上的细菌性赘生物检出率为13%~78%。赘生物检出受其大小影响,直径5mm以上易被检出,而3mm以下常不能被检出。②特异性瓣膜破坏如连枷样改变、二尖瓣腱索断裂、瓣周脓肿、人工瓣环裂漏、感染性主动脉窦瘤或破裂均可由超声心动图显示出。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