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心包肿瘤 > 临床检查

心包肿瘤

1﹒心电图
可出现T 波改变或心律失常。
2﹒胸部X 线平片
心影增大或形态异常。
3﹒超声心动图
可见心包占位病变,心脏受压或心包积液。
4﹒
1﹒心电图
可出现T 波改变或心律失常。
2﹒胸部X 线平片
心影增大或形态异常。
3﹒超声心动图
可见心包占位病变,心脏受压或心包积液。
4﹒CT 和磁共振成像
均可发现心包占位病变,心脏受压,心包积液,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1﹒二维超声心动图
继发性肿瘤多呈“菜花样”形状,从心包壁层或脏层突向心包腔。原发性恶性肿瘤肿块不规则,基底较宽,若肿瘤出血坏死,可探及不规则无回暗区形成。继发性肿瘤及原发性恶性肿瘤常合并心包积液,于心包腔内可探及液性暗区。原发性良性肿瘤一般外形较规则,可探及包膜回声,其内回声依肿瘤类型不同而异(图33‐7)。
2﹒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心包内小肿瘤受心脏搏动影响,血流信号一般不显示,较大肿瘤内可见血流信号,并可探及相应的动脉血流频谱。

1. 心包囊肿
心包囊肿(pericardial cyst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常见于右心膈角处,发病率男女之比为3∶2。在胚胎发育的第3周末,胚胎头端及两旁中胚层的侧板发生许多腔隙,它们又逐渐融合连通而形成原始体腔。如果其中一个原始腔隙未能与其他腔隙融合成心包体腔而独立存在,以后就可发展成为心包囊肿;若与心包相通则称为心包憩室(pericardial diverticula)。心包囊肿可随着呼吸而有外形和大小的改变或位置的改变。
囊肿大小不等,内部可有分隔。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衬一层间皮细胞,水样囊液,囊肿本身可经蒂与心包腔相通。心包囊肿可以发生在从上纵隔到膈肌的任何位置,最常见的是在右侧的心膈角。当囊肿较大压迫心脏时可出现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心衰表现;若为长蒂的游离心包囊肿,还会出现其他不典型的症状。约1/4患者病情发展后可出现一些症状,如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
X线平片可见心影扩大,心血管造影一般不用于心包囊肿的诊断。
超声心动图探查可见囊肿位于心脏轮廓外,与心包相连。囊壁光滑,钙化时可见强反射带状或斑点状回声,囊腔内为液性暗区。心包囊肿为心包的囊性突起,不随心脏活动,且心房心室壁完整(图9-3-1)。而其他心包肿瘤在超声心动图中显示为心包处实质性占位性病变,以此可资鉴别。

图9-3-1 心包囊肿
右房外侧见一囊性结构(箭头所示)
CT诊断心包囊肿并不困难,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薄壁并且边界清楚,与心界延续(图9-3-2)。囊肿的CT值接近于水,增强扫描时无强化。但对于位于其他不典型位置的有较长蒂的游离心包囊肿,可能与其他纵隔囊肿(例如支气管囊肿、前肠囊肿、淋巴管瘤)不易区分,但如发现囊肿连于心包的蒂,则可以确诊。

图9-3-2 心包囊肿
A. 胸部轴位图,平扫可见左心室旁心包内一椭圆形液性密度肿物;B. 为冠状位图像,示肿物位于左心房室旁
MRI表现为与心包腔有明确分界的液性肿物,在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边界清晰,囊壁有与心包信号一致的低信号线状影。
2. 其他心包肿瘤
(1)转移瘤:在尸检中心包的转移瘤相对多见,但通过影像手段检出累及心包的肿瘤并不容易。心包的转移瘤多继发于肺癌、乳腺癌或白血病(图9-3-3),以及来源于黑色素瘤和肾癌的转移。肿瘤的直接侵犯常伴有或不伴有渗出的局部心包线消失以及心包的不规则增厚。心包积液也是转移瘤的常见征象,如果是血性积液,则提示心包转移。心包受累时还可见到心包的增厚和结节状的肿块。超声心动图显示为形状不规则的肿块从心外膜或心包膜上突入心包腔。无明显积液时肿瘤显示较为困难。
(2)心包畸胎瘤:心包畸胎瘤(pericardial teratoma)是良性胚细胞瘤,常见于儿童。畸胎瘤可以长得非常大,密度不均匀,在多囊区域内散在分布固体组织。畸胎瘤常位于右侧,使右心膈角增大。超声心动图显示为心包内出现不规则团块,边界欠清晰,并浸润入心室壁。

图9-3-3 心包转移瘤
胸部横轴位(A)及冠状位重组图(B)示中到大量心包积液,两心膈角处少量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经病理证实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移至心包引起的心包转移瘤
(3)心包间皮瘤:心包间皮瘤是一种原发性恶性肿瘤,可能与石棉沉积有关,但由于相关文献较少,所以也难以确证这种联系。间皮瘤的发病年龄为2~78岁,平均年龄为44岁。间皮瘤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边界清楚的孤立肿块,也可以是多发融合累及并浸润整个心包的肿块,或者是累及脏层和壁层心包的弥漫斑块。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包间皮瘤的大量心包积液及心脏压塞征象。临床表现包括心律失常、胸痛、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以及表现为心包炎和心脏压塞的症状。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