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妊娠期急性肾功能衰竭 > 临床检查

妊娠期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严重妊高征、血型不合输血等引起的急性肾衰的发病过程及处理经过等。对于无明显原因的急性肾衰,必须仔细复习病史,如休克、失血、肾中毒等;过去长期持续存在的症状,如呕吐、贫血和活动不能耐受,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骨痛,多尿,烦渴等;以及以往的血尿素氮和肌酐浓度均可提供肾功能不全的证据。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肾功能衰竭按其病程演变过程,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三个阶段。
1﹒少尿期
本病初期,临床所见常为原发疾病的症状所掩盖,如不同原因所引起的持续性休克,溶血反应,中毒症状等,历数小时或1~2日,以后即进入少尿期。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而后24小时尿量在40ml以下,称为无尿。完全无尿者少见,完全性尿路梗阻、急性肾皮质坏死、肾小球肾炎及恶性高血压引起的急性肾衰可出现完全无尿。在少数非少尿性急性肾衰患者,尿量可维持在800ml~1000ml左右或更多。少尿期一般为7~14天,短则2~3天,长者可达2月。少尿期超过1个月者预后差,即使免于急性期死亡,肾功能不全也难以恢复。
在少尿期由于水、盐、氮质代谢产物的潴留,可出现下列症状:
(1)水肿:由于少尿,水份排出减少,容易引起水潴留。但起病时常伴有腹水及恶心、呕吐,故开始时并不一定存在水肿,大多数病人由于输液量过多,使组织水肿,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又称水中毒,甚至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
(2)高血压: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脏缺血,肾素分泌增多,为引起高血压的主因,少尿期的液体负荷过度,亦如重了此情况。血压大多在18.7~26.7/12~14.7kPa(140~200/90~110mmHg)之间,约有1/3患者血压正常。
(3)心力衰竭:在心肌损害的基础上,如果治疗时不注意水、盐控制。可使发生心力衰竭,出现胸闷、气急、端坐呼吸、咳嗽,痰呈泡沫样或粉红色,心脏扩大,有奔马律、肺部满布湿罗音或哮鸣音,如不积极抢救,可致死亡。
(4)电解质紊乱:由于少尿、酸中毒,引起高血钾、高血镁、高血磷、低钠、低氯和低钙血症。高血钾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反射消失,心律失常,甚至室性纤颤,心跳骤停及心电图改变。低钠、低钙、酸中毒可加重钾中毒。低钠血症,可表现乏力、肌肉痉挛、血压下降、低渗性昏迷等。高血镁症状和高血钾相似。
(5)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肾功能衰竭时,尿酸化作用减弱或消失,加上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各种酸性代谢产物和乳酸等堆积,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病人表现全身软弱,嗜睡、甚至昏迷。
(6)氮质血症:急性肾衰时,由于血中非蛋白氮和其他代谢产物含量大幅度增加,致出现尿毒症症状。患者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以及神经系统症状。
(7)感染:急性肾衰使机体抵抗力减弱、免疫机能低下,除原发病如创伤、手术的感染途径外,许多治疗措施如导尿、注射、透析等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患者常合并肺部、泌尿道、口腔的感染,败血症亦常见。
(8)其他:如贫血与出血倾向。血红蛋白降低,面色及指甲床苍白、皮下淤斑、注射部位血肿、胃肠道出血等。
2﹒多尿期
(1)尿多:急性肾衰经过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后,约经数天到2周后,肾脏病变开始修复,当24小时尿量从少尿或无尿增加至400ml以上,即为尿功能开始恢复的一个表现。尿量逐渐递增或迅速成倍增加,并且日尿量超过正常,可达5000ml~7000ml/d,多尿阶段说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改善,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还未恢复,此时病人自觉症状迅速好转。在尿多2周后,肾小管的稀释功能开始恢复,在此期间尿比重可低达1.002,约经1~2个月后稀释功能可恢复正常。在病程2~3个月后,肾脏浓缩功能开始恢复,此时尿的比重可逐渐升高至1.015~1.018,一般需一年以后才能达到1.025以上。若尿比重不能升高而固定在1.010左右,表示预后差。
(2)电解质紊乱:当病人每日尿量超过1000ml时,在大量丢失水的同时,也伴有大量的钠盐的丢失,出现低钠血症,患者表现体重下降、软弱无力,面容憔悴、血压偏低等。由于肾小管功能尚未健全,加上大量排尿,大量的钾离子随尿排出,若补钾不及时,可产生低钾血症,患者表现肌肉软弱无力、麻痹、呼吸困难、腹胀、心脏扩大。重者可因心室颤动等发生阿‐斯综合征而猝死。在多尿期可出现低钙血症,而增加神经肌肉的应激性。
(3)氮质血症:在多尿期,由于肾小管的结构与功能尚欠完善,肾脏的廓清率仍很差,故氮质代谢产物的潴留仍明显,在多尿期开始的2~4日内,血液内尿素氮等可继续升高并达高峰,致临床表现似无好转,有时反而加重,重者因此死亡。以后随尿量增加,氮质代谢产物的浓度也逐渐降低,但速度比较慢。病人的全身状况开始迅速好转,精神转佳,食欲渐增。至数周后氮质代谢产物才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在多尿期常可有低热,极易发生感染,故应继续观察病情,加强监护。
3﹒恢复期
患者经少尿、多尿二期后,组织被大量破坏,消耗,故在恢复期常表现软弱无力、贫血、消瘦、肌肉萎缩,有时有周围神经炎症状。往往需经历3~6个月,甚至1年以后才能完全康复。
(三)辅助检查
1﹒少尿期
(1)尿:①尿量:尿呈酸性,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以下。观察每小时尿量,是早期发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最好方法,故及早放置导尿管,计算尿量;如病人合作,可嘱每小时排尿一次,可避免留置导尿管发生感染的问题;②尿比重:早期比重可正常或增高,以后下降固定于1.012左右;如尿比重高于1.020以上,多表示脱水;③尿液有形成分:功能性少尿者,通常只有透明或细颗粒管型。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可见大量上皮细胞管型、变性细胞管型、粗颗粒管型和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肾皮质坏死时有血尿,血红蛋白尿,色素管型,坏死上皮细胞管型等;④尿钠浓度:在少尿期,肾小管损伤,使钠盐回收能力减退,因此尿钠增加,浓度常在30~60mmol/L。
(2)血液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达到20,000左右,中性粒细胞可达80%~95%;贫血程度视有无失血、溶血及氮质潴留程度,红细胞比容常降至20%~25%。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计数降低。
(3)血液化学:尿素氮、肌酐、血清钾浓度增高,血清钠、氯、钙、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在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小管回吸收水的能力减退,尿中尿素与血中尿素比值常在15以下,尿肌酐和血肌酐比值降至20以下。
(4)尿一血浆的渗透压比值:此比值反映肾小管的浓缩与稀释能力。当肾小管损伤后,因其浓缩功能差,比值常在1.15以下。
(5)利尿试验:在血容量补足的情况下,病人仍无明显尿量增加,可行利尿试验以鉴别。先用20%甘露醇100~125ml静脉注射,每小时尿量不超过40ml,表示肾功能衰竭;若甘露醇无效,改用速尿40~60mg静脉注射,每小时尿量超过40ml,仍表示肾功能良好。
2﹒多尿期
(1)24小时尿量增加至400ml以上,数天后尿量可达2500~3000ml以上;尿比重仍低,开始在1.010左右,以后可低至1.002;尿常规原有的异常成分逐渐消失。尿中管型消退较速,白细胞常仍增多,历数周始退,可能系泌尿道轻度感染之故。
(2)随着病情好转,血液生化异常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尿素氮初期可继续上升,以后逐渐下降;当尿量特多时,可出现低钾及低钠血症。
(3)贫血逐渐恢复。
3﹒恢复期
24小时尿量恢复到1500ml左右;肾功能的好转则视肾脏病变决定,经过长期随访,有的病人肾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病人遗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症状。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应重视病史、症状、体检、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
有大出血,休克或感染史,在休克及血容量恢复后仍然少尿,经利尿剂应用尿量仍不增加,临床可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在诊断过程中,除区分肾前性(功能性)少尿外,尚需与肾脏本身疾病及尿路梗阻所引起的少尿或无尿鉴别。肾前性急性肾衰,肾本身无器质性病变,由于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子宫破裂或羊水栓塞引起的产时、产后大出血,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压急剧下降至10.7kPa(80mmHg)以下时,使肾血灌注量急剧减少所致。在血容量不足纠正后,利尿试验后尿量迅速增加,一般表示肾前性功能衰竭居多。在鉴别诊断需要时尚可酌情施行泌尿系造影、肾图、肾扫描,肾血管造影等检查,常可协助鉴别尿路梗阻,肾前性少尿或肾血管病变。肾前性少尿与急性肾小管坏死,可应用下列化验指标进行鉴别(表29‐3)。
表29‐3 肾前性少尿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鉴别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