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垂体腺瘤 > 临床检查

垂体腺瘤

1.内分泌学检查
应用内分泌放射免疫超微量法直接测定脑垂体的生长激素、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滤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等,对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
2.影像学检查
1.内分泌学检查
应用内分泌放射免疫超微量法直接测定脑垂体的生长激素、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滤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等,对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
2.影像学检查
(1)蝶鞍像为基本检查之一。在垂体瘤很小时蝶鞍可以没有变化,由于肿瘤日渐长大,可致蝶鞍扩大、骨质破坏,鞍背侵袭等。
(2)CT检查采用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后,可显示出5mm大小的垂体腺瘤。更小的肿瘤显示仍有困难。

1.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于鞍上,可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压增高,蝶鞍改变为鞍背缩短,鞍底平坦,70%可见钙化斑,CT为鞍上囊性低密度区,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区,可有强化,MRI示鞍区囊性占位的信号,鞍内底部往往可见正常垂体,成人颅咽管瘤常见于鞍内,多为实质性,有时鉴别较难,需手术后才能确诊。
2.脑膜瘤:常有头痛,视力视野改变,但内分泌症状多不明显,蝶鞍一般正常大小,但鞍结节附近可见骨质增生,CT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I扫描T1W呈等信号,T2W呈高信号,增强后有时可见脑膜“尾征”,鞍内亦可见正常垂体。
3.异位松果体瘤:多见于儿童及青春期者,尿崩常为首发症状,有的可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路受损症状,蝶鞍多正常,CT为类圆形高密度灶,其内见有钙化点,有明显均匀增强;MRI扫描示垂体柄处实体性肿块。
4.视神经和下丘脑胶质瘤:前者多发生于儿童,为患侧失明及突眼,平片可见患侧视神经孔扩大,蝶鞍正常,后者有下丘脑受损症状和视野变化,MRI扫描可确定肿瘤范围。
5.脊索瘤:常位于颅底斜坡,可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多发性脑神经麻痹及视力视野改变,内分泌症状不明显,X线平片及CT均可显示斜坡区骨质破损和钙化,肿瘤密度不均匀。
6.皮样及上皮样囊肿:可有视力减退及视野改变,但双颞偏盲少见,其他脑神经损害症状轻微,垂体功能常无影响,X线偶见颅底骨质吸收,CT为低密度或混合密度病灶。
7.动脉瘤:可有视力视野及蝶鞍改变,但病史中常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症状多突然发生,有头痛,动眼神经麻痹等,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8.视交叉蛛网膜炎或囊肿:起病缓慢,视野变化不典型,蝶鞍无典型改变,无垂体功能减退症状,CT及MRI扫描可予鉴别。
9.Rathke囊肿:发生于垂体中间部,较少见,可引起垂体功能减退,蝶鞍扩大,视交叉受压等症状,与鞍内型颅咽管瘤和无分泌功能垂体腺瘤较难鉴别,需手术方能确诊。
10.空蝶鞍综合征:可有视路压迫症和轻度垂体功能低下,蝶鞍常球型扩大,脑池造影CT扫描发现造影剂进入蝶鞍的蛛网膜下腔。
11.垂体脓肿:可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内分泌低下症状,部分病人可找到感染源,体检有脑膜刺激症,但临床上常鉴别困难。
(1)CT表现:CT平扫可见蝶鞍扩大,鞍内和鞍上池内有圆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肿瘤内部可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区。鞍上池部分或全部闭塞。当肿瘤侵犯海绵窦时,可见海绵窦内充满等密度影,外缘膨隆。部分肿瘤可向下生长,突入蝶窦内。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性或环形中度强化。冠状面增强扫描可较好地显示肿瘤与鞍底、视交叉的关系。当肿瘤直径小于1cm时,横轴位断面扫描常常无阳性发现,冠状面检查可见垂体高度大于9mm、垂体柄移位、垂体上缘局限性凸出或垂体内异常密度影等微腺瘤征象。
(2)MRI表现:垂体瘤大多位于鞍内,可向上、向两侧、向下生长从而产生各种影像学表现。肿瘤很小,蝶鞍外型可正常;肿瘤继续生长,可出现蝶鞍扩大,表现为鞍内圆形、椭圆形或分叶形实性肿块影,边缘光滑锐利。有时由于突破鞍隔向上生长而呈“哑铃”形。很大的肿瘤,中心可发生出血、坏死、囊变,肿瘤越大,发生出血坏死的几率越高。肿瘤的实性部分在MRI平扫呈脑灰质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较均匀。囊性部分依囊液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一般为长T1和长T2信号,当囊液蛋白含量较高时,T1加权图像可呈等或高信号;如果有出血存在,信号改变依出血的演变过程而异。出血的急性期,T1加权图像为等信号,T2加权图像为低信号;亚急性期,T1和T2加权图像均为高信号;慢性期,由于含铁血黄素的形成而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出现低信号。有时在囊腔内可有液平。当垂体瘤分泌激素总量增多时,由于此时肿瘤细胞内分泌颗粒和相应细胞器增多,使细胞内结合水增多而缩短T1值,T1加权图像信号强度会升高。近来的研究将垂体瘤的各种信号特点归为三型:在各扫描序列中均类似于灰质者为“实质型”;在各扫描序列中均有高于灰质的信号者为“出血型”;在T1加权图像为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为高信号者为“含水增多型”。
当肿瘤向上生长时,可压迫视交叉和垂体柄使之移位,在MRI矢状面图像上可见第三脑室的视交叉隐窝和漏斗隐窝受压变形或消失;肿瘤向两侧生长可包绕颈内动脉,表现为肿瘤信号内有流空血管影。当有斜坡和岩骨尖受累时,表现为高信号的骨质被肿瘤组织取代;肿瘤向下生长破坏鞍底时,蝶窦内可见软组织影。
正常垂体与垂体瘤无血脑屏障,增强扫描见肿瘤实质轻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而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可将肿瘤与周围组织区分开,使海绵窦浸润得以清楚显示,表现为在明显强化的海绵窦内有低信号影,对于斜坡和岩骨尖的肿瘤浸润,与骨髓的脂肪信号对比,MRI平扫显示较为清楚,增强扫描后反而显示不清。这是由于实性部分的强化程度与其T2值密切相关,组织的细胞外间隙增大,肿瘤组织的含水量增多时,T2值增大,而增强扫描时造影剂进入细胞外间隙,使其内造影剂的含量亦增多,强化程度也增大。因此,与T2加权图像时信号增高的肿瘤不易鉴别。在动态增强扫描中,开始注射造影剂的1~3min内,海绵窦、颈内动脉、正常腺体与肿瘤之间的信号对比最明显(图7-37)。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