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放射性肾炎 > 文章解读

放射性肾炎

放射性肾炎简介

放射性物质可引起肾损害早已被人们所熟知。X 线与原子核蜕变过程中放射出的α、β、γ射线和中子是具有一定能量的带电或不带电粒子或光子,它们在作用于人体时与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之间可发生能量传递和吸收,引起分子的激发和电离、化学键断裂和生成自由基,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包括肾脏损害症状。由放射线(通常称电离辐射)所造成的损伤一般称之为放射病,肾脏是放射性损伤的一个靶器官,由放射引起的肾损伤称为放射性肾炎。
可根据引起放射病的放射线的来源和作用方式,将放射病分为外照射放射病和内照射放射病两型。外照射放射病是指射线由体外照射而引起的组织损伤,内照射放射病是指由沉积于体内的放射性核素而引起的组织损伤。根据接受照射量的大小、照射时间长短不同以及发病缓急,又可将放射病分为急性放射病与慢性放射病两型。引起急性放射病的辐射量下限一般为1Gy,1Gy 是指1kg 组织吸收1J 能量时的吸收量,等于100rad。慢性放射病所需累积量高于这一剂量,其下限值当量为1.5SV 以上。
电离辐射包括电磁辐射(γ射线、X 射线)和粒子辐射(α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负π介子、正电子等)。γ射线、X 射线和不带电中子穿透力强,可穿透皮肤作用于内脏器官的组织和细胞而引起损伤。α粒子、β粒子是带电粒子,α粒子为氦核(4He2),质量重,穿行距离短,单位距离吸收能量多,故具有很高的电离密度,摄入体内后可引起周围组织和细胞的严重损伤。

全部文章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