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 > 疾病百科 >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 文章解读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简介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nonhemolytic jaundice,congenital)是一种由于遗传性缺陷致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转运、结合或排泌障碍而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按其血中潴留胆红素性质,分为两类:①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型,有Gilbert 综合征、Cri gler‐Naj ar 综合征、Lucey‐Driscol 综合征等;②结合胆红素增高型,有Dubin‐Johnson 综合征和Rotor 综合征。该类疾病临床上少见,大多为小儿或青年期发病,除少数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外,共有的表现为家族性、慢性、非溶血性、间歇性黄疸,症状轻微或缺如,一般健康状况良好,无需治疗,预后亦佳。
【病因和发病机制】
1﹒Gilbert 综合征 临床相对较常见,近年来由于健康检查的普及,发生率较过去上升。系因肝细胞摄取游离胆红素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所致。
2﹒Crigler‐Naj ar 综合征 系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不能形成结合胆红素,因而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很高。Ⅰ型罕见,系该酶完全缺如所致,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并发胆红素脑病,预后很差。Ⅱ型(又称Arias 综合征)少见,系该酶部分缺乏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情较Ⅰ型轻,胆红素脑病罕见。
3﹒Dubin‐Johnson 综合征 有家族背景,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及其他有机阴离子(吲哚氰绿、X 线造影剂)向毛细胆管排泄障碍,致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但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正常。
4﹒Rotor 综合征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和排泄结合胆红素均有先天性缺陷,致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5﹒Lucey‐Driscol 综合征 又称暂时性家族性新生儿黄疸,本病患儿有明显的高非结合型胆红素血症,多发生胆红素脑病。其发生机制与患儿母亲在妊娠末3个月血浆中出现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物质有关,这种物质可能是类固醇类。
6﹒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是由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在新生儿出生时,其活力仅为成人的10%,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约于出生后2周才接近成人水平。加之新生儿肝细胞内非结合型胆红素的负荷增加以及肝细胞从血浆中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Y 蛋白尚未完全发育)等。
7﹒母乳性黄疸 母乳内存在一种抑制患儿肝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物质,可能为孕二醇,也可能为不饱和脂肪酸。
【临床表现】
1﹒Gilbert 综合征 绝大多数系在青春期和青年期发现,男性较多见。初诊时,基本无症状,系在体检或患其他病时发现,以后由于黄疸引起的精神焦虑,个别也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不适等症状。体征方面肝脾不肿大或肝刚扪及,无慢性肝病的体征。黄疸轻微呈波动性,常因疲劳、应激、饮酒、感染、高热和妊娠而增加。
2﹒Crigler‐Naj ar 综合征 Ⅰ型一般在出生后第1~4天出现黄疸,并持续存在,以致并发胆红素脑病,出现明显的中枢性耳聋、共济失调、角弓反张、肌肉痉挛等神经系统症状。绝大多数患儿于数月至15个月内死亡。少数存活者亦大多遗留神经发育迟缓、动作失调等神经系统后遗症,于儿童和青年期死亡。Ⅱ型可发生于婴幼儿和成人期,其中约半数在1岁前已发现有黄疸。巩膜和皮肤黄染为主要表现,无特异症状,也无皮肤瘙痒及肝脾肿大。虽然患者长期黄疸,但无神经系统症状,智力发育亦正常,很少发生胆红素脑病。
3﹒Dubin‐Johnson 综合征 发现黄疸的年龄自4岁至76岁不等,但以青年期发病居多。除有黄疸和尿色深以外,可有腹痛(约80%,大多为右上腹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症状轻微,亦可能系对疾病焦虑而引起症状,约20%无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肝大,脾不大,黄疸呈波动性,可因妊娠、手术、剧烈劳动、饮酒或感染而加深。
4﹒Rotor 综合征 一般情况良好,多无症状,或偶尔有上腹痛,乏力,一般肝脾不大。通常在偶然情况下或体检时被发现,多数于儿童和青年期发病。黄疸轻微,常呈波动性,可因疲劳、情绪激动或感染而加深。由于尿胆红素阳性,因而可出现尿色变深。本病并发胆囊结石症者较多。
5﹒Lucey‐Driscol 综合征 为一罕见疾病,新生儿在出生后即出现严重的黄疸,如不给予换血治疗,则无一例外地会出现胆红素脑病。无血型不配或感染等证据。生存的婴儿,在第1个月内黄疸消退。
6﹒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黄疸一般发生于生后第1周内,多在生后2~4天进入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于生后5~7天消退。未成熟儿黄疸更深,高峰在生后4~7天,消退也晚,然10天后黄疸就不多见,偶可延到1~2个月。产前慢性窒息、产伤引起颅内血肿、饥饿、低温及酸中毒等均可使新生儿黄疸更为加重。
7﹒母乳性黄疸 病婴于出生后7天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2~3周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退,维持低水平约3~10周。停哺人乳后,2~4天就能使黄疸迅速消退,并于6~9天消失。如再喂哺人乳则又能重现黄疸,但其程度较前减轻。预后较好。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各先天性非溶血性胆红素代谢缺陷疾病有如下临床特点。
(1)Gilbert 综合征:①有以上的临床表现;②血清胆红素升高,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常在25.7~51.3μmol/L(1.5~3.0mg/dl)之间,最高不超过102.6μmol/L(6mg/dl);③肝功能及肝活检无异常;④无溶血证据;⑤胆囊正常显影。
(2)Crigler‐Naj ar 综合征:Ⅰ型有①以上的临床表现;②胆红素浓度可高达340~770μmol/L(20~40mg/dl),90%为未结合胆红素;③无溶血现象;④胆汁无色、无胆红素;⑤肝功能及肝活检正常;⑥对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无效。Ⅱ型有①以上的临床表现,病情较Ⅰ型轻;②血清胆红素浓度在102.6~342.0μmol/L(6~20mg/dl),胆红素脑病罕见;③胆汁色黄,有胆红素;④肝功能及肝活检正常;⑤用苯巴比妥治疗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3)Dubin‐Johnson 综合征:①有以上的临床表现;②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85.5μmol/L(5mg/dl),但可更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③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也增加;④溴磺肽钠(BSP)排泄试验明显异常,呈现双峰曲线;⑤胆汁排泄正常;⑥口服胆囊造影,胆囊常不显影,如显影亦甚暗淡,静脉胆囊造影多数也不显影;⑦肝外观呈绿黑色(黑色肝),特别在腹腔镜及手术时观察甚为清楚;⑧肝活检组织检查见肝细胞内有弥漫性的棕褐色色素颗粒,多在肝小叶中央区的溶酶体内。有些患者除肝细胞内有色素外,尿液及脾内也曾出现有类似色素的存在。
(4)Rotor 综合征:①有以上的临床表现;②血清胆红素升高,一般少于171μmol/L(10mg/dl),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③BSP 排泄试验异常,未呈现双峰曲线;④胆囊造影大多正常,少数可不显影;⑤肝活检正常,无色素沉积。
(5)Lucey‐Driscol 综合征:①有以上的临床表现;②血清胆红素浓度为342~1 026μmol/L(20~60mg/dl),均为非结合性;③尿内无胆红素;④无溶血证据;⑤如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6)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除有以上的临床表现外,尚须排除各种病理性黄疸,在下列情况时应考虑不是生理性黄疸:①生后头24~36小时出现黄疸;②血胆红素量每日增加85.5μmol/L(5mg/dl)以上;③足月新生儿(特别是没有危险因素者)的胆红素大于205.2μmol/L(12mg/dl)或未成熟儿大于171.0~239.4μmol/L(10~14mg/dl);④黄疸持续时间10~14天以上;⑤黄疸消退后,又重复出现或进行性加重;⑥结合胆红素值>34.2μmol/L(2mg/dl)或尿中出现胆红素;⑦肝脏肿大或(和)质地变硬;⑧其他:如苍白、呕吐、食欲缺乏等。
(7)母乳性黄疸:①有以上的临床表现;②血清胆红素升高,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③无溶血证据;④肝功能及肝活检无异常;⑤如停止哺乳病情可逐渐减轻,再次哺乳,黄疸又可重现,但其程度较前减轻。
2﹒鉴别诊断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通过询问病史、结合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检查易于鉴别。其他主要的各先天性非溶血性胆红素代谢缺陷疾病的鉴别诊断,见表5‐2。
表5‐2 主要的各先天性非溶血性胆红素代谢缺陷疾病的鉴别诊断
续表

全部文章

医生访谈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资讯请扫我